從地痞小混混變成兵法專家!宋朝良將狄青戰功聞名天下,32歲才開始讀書的他怎麼辦到的?

鄉野小流氓「狄青」如何成為一代梟雄?(示意圖/取自imdb官網)

宋仁宗在位後期,北宋經常遭到西夏騷擾,西北前線亟需守將,於是范仲淹被緊急調往西北邊防擔任主帥。文武雙全的他,一到了西北地區,立刻勘查地形,明確了「積極防禦」的方針他一邊主持修築城寨、訓練軍隊等工作,一邊物色可為己所用的人才

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但進攻必須先選良將,且良將都是萬裡挑一的人才,哪那麼容易就能找到?

「報告大人,尹洙求見!」

「尹洙?莫非他有好消息?請他進來!」

范仲淹曾拜託部將尹洙留意邊關的人才,而且他是位有真才實學的軍事理論家,寫過〈敘燕〉〈息戍〉〈兵制〉等文章;但他畢竟是文人,不擅長騎馬衝鋒。

「大人,好消息,好消息,我找到良將了。」尹洙帶著滿臉興奮走進來。

「喔?是什麼樣的人?」

尹洙談到一名年輕人。

那人絕對是個狠角色。年輕時和同鄉打架,竟把對方打成了傷殘人士,他也因此被捕入獄,被判刺配(在罪犯臉上刺字、註銷戶口,再發配充軍的刑罰),臉上從此留下了無法磨消的痕跡。

沒想到這名少年到了軍隊後,倒像魚兒遇上了大海。他很快就適應了軍旅生活,還學會了騎射,這可讓他打架的本領有了能充分發揮的空間:衝鋒時,他帶頭;失敗時,他斷後。他參加過大大小小二十多場戰役,身負多處箭傷。而且此人曾帶兵成功偷襲西夏後方,焚燒敵人數萬石糧食,還俘虜了五千多人。

有一次,他雖然受了傷,但聽說西夏軍攻來,立刻像彈簧一樣從床上跳起來,拿起鐵槍直接衝上前去。士兵們深受鼓舞,也抄起武器跟著他衝過去;反倒是西夏人先怕了,主動撤退。

此人打仗前必先戴上一副銅製面具,披頭散髮,如同惡鬼一般,敵人光看便覺得害怕,望風披靡。

「哈哈,有意思,你趕快叫他過來。」聽完「狠角色」的故事,范仲淹對此人產生了興趣。

這名年輕人名叫狄青。

雖然范仲淹提拔狄青當了副將,但他發現狄青儘管勇武,卻胸無點墨,更不擅長兵法,準備好好磨練他。一天早上,狄青正在練武,長槍大刀舞得虎虎生風,在一旁看著的范仲淹叫道:

「好!好!」

滿頭大汗的狄青見主帥來了,連忙躬身施禮:「末將獻醜了,請大人指點!」

范仲淹拍拍狄青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將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我這裡有《左傳》《漢書》等書,你拿去好好研究。」

狄青心悅誠服地點點頭,他知道范仲淹是為了培養自己的軍事才能;更何況,范大人不但聲名遠播,更是當時受眾人追捧的「偶像」呢!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一生飽嘗辛酸,只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范仲淹七歲時,母親教他識字,卻因為買不起筆墨紙張,只得在地上用樹枝練習筆畫,直到十歲時,范仲淹才得以進入私塾讀書。謝氏以孟母為榜樣,悉心教導兒子;范仲淹也以顏回為榜樣,發憤求學。 (相關報導: 諸葛亮設下空城計,為何安排4名士兵在門口掃地?司馬懿一看嚇得退兵,其實不是害怕有埋伏 更多文章

范仲淹曾在繼父友人的引薦下,在鄒平(今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的醴泉寺讀書。醴泉寺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四周幽靜,是一處理想的讀書之地;住持慧通大師學問廣博精深,對范仲淹疼愛有加,為他講授《易經》《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書。但寺裡的小和尚們常常吵鬧,為了躲避寺內的喧譁,范仲淹在寺院南方一處僻靜的山洞裡讀書。為了保持專注,他乾脆在山洞裡架起爐灶,自己燒飯;為了節省糧食,他得控制好每天可用的米。晚上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裡點燃山中拾來的木柴,一邊讀書,一邊煮粥;等粥煮好,都已經半夜了,他這才回去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