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年度世界衛生大會22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儘管國際社會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大會的呼聲不斷增強,但今年台灣一如過去5年一樣未能收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邀請。專家說,屬於聯合國系統的國際組織在中國的強力阻止下難以排除結構性障礙,台灣參與這些組織的前景依舊十分黯淡。
《路透社》16日報導,世界衛生組織首席法律顧問所羅門(Steven Solomon)當天在一個記者會上表示,該組織已經收到13個成員國要求允許台灣以觀察員身分與會的提案,大會預訂在第二天,也就是星期一就此提案進行表決。
國際支持力度大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星期三針對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一事發表聲明,呼籲世界衛生組織(WHO)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5月22日到28日舉行的第75屆世界衛生大會(WHA)。
聲明說,今日前所未有的衛生挑戰需要國際間的緊密合作,美國強烈倡議世界衛生組織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大會,以便台灣能在這個尋求解決方案的論壇中提供其專長。
在布林肯的聲明之前,拜登總統剛剛簽署一個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立法,這個法律規定美國國務院必須就協助台灣重新取得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身分擬定計劃。
除了美國以外,台灣政府說,歐洲地區超過30個國家1500多位議會成員星期三也聯名致函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呼籲他邀請台灣參加今年的世衛大會及世衛組織活動;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包括8個台灣邦交國在內,共有20個國家近600位議員致函譚德塞做出同樣的呼籲。
聯合國決議是主要障礙
台灣曾在主張與中國增加交流的國民黨政府執政期間獲邀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不過自從立場傾向獨立的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北京當局就收緊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嚴格限制台灣的國際參與。
美國加州大學全球衝突與合作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李語堂(James Lee)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由於中國的強大影響力,他對台灣今年獲邀參加世衛大會的可能性並不樂觀。
「部分問題在於北京扭曲聯合國2758號決議去說這個決議從未說過的事。這個決議只是說,蔣介石的政府並不在聯合國代表中國。它並沒有說,台灣不能以觀察員身分參與聯合國。所以北京一直在曲解聯合國2758號決議。」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內容是「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
不過台灣政府說,50年前那個決議,「只決定聯合國內有關中國代表權席次問題,並未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體系代表台灣人民」。
結構性問題難克服
戴杰說,由於聯合國系統的結構性問題,無論國家大小都是一國一票,中國在其中有許多盟友,台灣並非這些國家的突出議題,因此它們不會頂回中國對台灣的施壓。
「當你談到聯合國會員、與聯合國有聯繫的組織,像是世衛組織或世衛大會,那是台灣最難以被接受的地方。沒有可能台灣能成為會員或有意義參與,因為中國可以阻撓。」
其次,戴杰說,今日的中國在國際上有巨大影響力,它已決定要嚴格限縮對聯合國2758號決議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平行決議的解釋,「它基本上就是非常嚴格地說,台灣沒有單獨通往這些組織的管道,完全要取決於中國的批准」,而聯合國需要北京的合作,例如在新冠疫情中世衛組織需要到中國進行調查,如果中國拒絕就無法這麼做,所以世衛組織基本上必須對北京「屈膝」。
戴杰也提到,多年來聯合國系統中有許多高層官員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儘管依據聯合國規定無論是哪一國公民在這些職位上,他們都必須首先以聯合國職員的身分來處理議題,但那些位居高層的中國公民在涉及與中國有關的重要議題卻不是如此表現。
另外,戴杰認為,中國關於台灣仍然能參與一些世衛組織專家會議,而且台灣也能從美國疾控中心得到相關信息的論點也多少產生效果,許多國家並不認為台灣未能參與世衛組織是一個顯著的問題。
林于翔則表示,台灣被排除在聯合國的國際體系外是從50年前冷戰期間,蔣介石政府在聯合國的代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所遺留下來的結果。半世紀後,冷戰時期關於誰才能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政治問題已經與今日的現實無關,「因為台灣已經不在乎它是否代表中國,它只想代表自己--台灣。」
他說,以台灣購買新冠疫苗卻因中國堅持疫苗公司必須遵守一中原則而遭遇困難的「疫苗政治」(vaccine politics)來看,原本應該是單純公共衛生的問題,在台灣的例子上卻使公共衛生、地緣政治、法律及商業之間的界線無法區分,這對台灣2300萬人口的健康將造成危害。
美若強硬會有反效果
美國之音問兩位學者,儘管包括國務卿布林肯的聲明在內,國際社會不斷發聲仍然難以使世衛組織對台灣發出邀請,一些人認為美國應該考慮採取其他做法,看看是否還有更有效或更具創意的方式能達到目的。對此,戴杰和林于翔都說,聯合國的結構問題難以克服。
戴杰表示,任何美國能採取的強硬做法都可能帶來反效果,例如威脅拒絕提供資金或退出,斥責世衛組織只會削弱它的功能,正如特朗普政府之前的做法招來許多批評一樣,因此他不認為除了繼續目前的做法外還有其他方式能達到讓台灣參與世衛大會的目標,那就是台灣不斷強調它的表現和世衛組織其他理想成員一樣,將它排除在外將危害其人民的健康;而美國和其他國家也繼續為台灣發聲,越多支持對台灣越有幫助。
他說,美國若要為此退出世衛組織,在現實上並不實際,而且雖然美國在國際社會的確有極大影響力,但在聯合國系統這種一國一票的設計下,美國在這些以平等地位對待所有會員的組織內也只有一票而已,因此他能想到的較有創意的做法,就是或許美國能將此事列為與其他在世衛組織中的盟友或國家間的雙邊優先議題。
不過即便如此,林于翔說,其他國家也會有他們自己的優先議題,除了美國之外,台灣在其他國家的優先順序中不會很高,或許美國可以施加一些壓力,例如2020年生效的《台北法》即鼓勵美國的盟友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中國影響力大
《華爾街日報》星期四在一篇社評中說,上海及其他中國城市的封城「已經終結了共產黨成功抗擊新冠疫情的假象」,但北京卻仍然試圖操控世界衛生組織,從2017年防止台灣參加世衛大會以來,今年又一次尋求排除讓台灣與會。
社評指出,特朗普政府因擔憂世衛組織「完全受到中國控制」而退出這個組織;拜登總統上台後重新加入世衛組織,目的就是希望美國能從這個機構的內部進行改革,不過根據美國「凱撒家庭保險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的分析,從2020到2021年美國提供世衛組織的資金達6億7千9百萬美元,是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捐助國,而中國提供的資金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三分之一,「卻期望對這個全球衛生機構施加它的意志。」
社評說,世衛組織要到世衛大會第二天才對台灣是否能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一事作出決議,如果台灣被排除在外,那將使世衛組織及拜登政府極為尷尬。
台灣不滿世衛不中立
台灣外交部星期四在一個聲明中對世衛組織仍未回應各方呼籲邀請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一事表示遺憾,也對世衛組織「未能秉持中立、專業原則,一再忽視台灣參與WHO及WHA的必要性與急迫性」,再度拒絕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深表不滿與遺憾。
聲明說,為展現爭取參與WHA的決心,台灣政府將籌組「世衛行動團」,由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李麗芬率團到日內瓦,與各國代表團就對抗疫情等全球公衛事務進行交流。
他說,「台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包括世衛組織活動,必須按照一個中國原則來處理」,聯合國2758號決議及世界衛生大會25.1號決議都分別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及世界衛生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國中央政府」已對台灣參與全球衛生事務作出妥善安排,台灣了解有關信息、參與國際抗疫的渠道是暢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