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違反偵查不公開就開罰,出席NCC媒體代表全部反對

小燈泡的母親王婉諭出席NCC有關媒體報導涉及偵查不公開相關事宜。(資料照片,陳明仁攝)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今(23)日召開公聽會,針對司改國是會議分組會議,建議NCC針對媒體報導,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部分,訂定相關罰則或行政指導原則,包括前年內湖毒販殺害女童「小燈泡」母親王婉諭,今天也到場主張NCC應該將媒體過違反「偵查不公開」案件,列入換照審查重要依據,不過媒體代表,包括衛星電視同業公會秘書長陳依玫等人,強調媒體負有監督國家的責任,如果NCC透過修法,針對違反「偵查不公開」媒體訂定罰則,甚至列為換照依據,台灣社會失去的恐怕會比得到的更多。

小燈泡媽媽:媒體對於犯罪事件鉅細彌遺報導,對當事人則是第二次傷害

王婉諭今天表示,身為社會新聞與司法案件的被害人,案件本身已經是一次傷害,媒體對於犯罪事件鉅細彌遺報導,對當事人則是第二次傷害,被害人在事件後,要平復身心受創之餘,還要花心力要求新聞媒體對於錯誤報導內容予以更正,對當事人來說等於是第三次傷害。

王婉諭表示,媒體報導司法案件,對於被告與嫌疑人應該本於無罪推定原則,《刑事訴訟法》對於「偵查不公開」雖然已經有相關規定,但即便如此,卻仍有部分媒體取得相關內容,由於新聞報導取得資訊管道多元,司法單位也無法查出實際資訊來源,為了避免司法案件經媒體報導後形成輿論公審效應,司改國是會議分組會議才會建議對於媒體報導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訂定相關罰則,例如相關報導加註警語等。

原住民代表陳旻園:媒體遇到原住民家暴、酒駕事件,都會將原住民身份標籤化

原住民代表陳旻園強調,「我們不是不相信媒體自律,但媒體過去對於涉及原住民族社會新聞,往往以誇張渲染與驚悚畫面與標題,描述原住民正常文化行為,例如『原住民私取大理石』或『打了10幾頭山羌』等,在政府強調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的同時,相關報導是否妥當?」

陳旻園表示,原住民固有領域的礦業、土地、狩獵問題背後,都有其文化意涵,先前媒體報導原民部落獵槍致死案件,媒體到場後請警方配合模擬過程,但模擬的人根本不是當事人,還把當事人教授的學校都標示出來,該名教授人生也受損了。陳也批評,媒體遇到原住民家暴、酒駕事件,都會將原住民身份標籤化,但遇到世大運奪牌原住民選手,又不會特別標籤化,為了避免類似錯誤不斷出現,他主張NCC應該訂定相關罰則與換照標準。

政大教授何賴傑:政府應該訂定《媒體法》,規範平面與網路媒體

政大法律系教授何賴傑表示,《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不公開」原則的規範,僅適用於檢警調人員,媒體並不在「偵查不公開」的約束範圍,因此,為避免偵查中案件,經媒體渲染後形塑輿論公審壓力,檢警調在司法案件現場,要設置媒體管制區,目前警察局對於犯罪嫌疑人,並沒有偵訊室,任何人坐在警察局喝茶都聽得到偵訊內容;其次,檢警調要設置新聞發言人室,這部分已經有做了。

另外,檢警調內部犯罪事件,為了鼓勵內部揭弊,「偵查不公開」原則必須適度放寬,媒體依法應該保護揭祕人個資。 (相關報導: 李念祖專欄:偵查不公開拘束誰?—無罪推定原則系列之三 更多文章

何賴傑表示,司法國是會議雖然要求NCC針對媒體報導司法案件,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訂定相關規範,但廣電三法只處理電子媒體,為了規範平面與網路媒體,政府應該訂定《媒體法》,平面與網路媒體應該設置自律委員會,針對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導致利害關係人權益受損部分,給予當事人相同版面的平反與回覆權,另外,對於惡意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媒體,也可以考慮建立行政罰機制,但是處罰的行政機關應該交由刑事法院,而不是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