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頓(Dr. Holmes Rolston)
羅斯頓是美國著名的神學家與哲學家,最重要的學術貢獻在於環境倫理的開拓以及科學與神學關係的探討,因此被尊稱為「環境倫理之父」。他是當代自然神學的思想巨擘,曾在1992年獲得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哲學系傑出教授殊榮,在1997-98年連續榮任蘇格蘭大學著名的紀福講座(Gifford Lectures)講者,並在2003年獲得象徵基督教最高榮譽的天普登獎(Templeton Prize)得主。
台大社科院風險中心、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中心與生態關懷者協會今年二度合作,舉辦「環境倫理之父─羅斯頓大師講座」,邀請國際著名的環境倫理大師羅斯頓(Dr. Holmes Rolston)分享倫理、環境與健康的關係,也邀請到長期關注六輕環境風險的教授周桂田及詹長權,與羅斯頓進行對話。羅斯頓以生態健康(One Health / Eco Health)出發進行探討,希冀能讓這個概念扎根在地,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核心。
生態健康(ecology health)指人類的衣、食、住、行、玩、勞作環境,以及其賴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統的代謝過程,和服務功能完好程度的系統指標,是衡量物體品質和環境品質交互之間的狀態。羅斯頓舉例強調資本主義的低成本生產、低成本運輸等,決定了社會的疾病型態。
羅斯頓:美牛養成的食物 與後續危害密切相關
環境與疾病因子環環相扣,羅斯頓以「西尼羅河病毒」、「立百病毒」為例,表示這些病原體藉由現代運輸系統、飛鳥類擴大散布範圍,他認為工業將對環境造成無法預期的效果。另外,羅斯頓也以美牛議題為例,表示養成過程牛所吃的食物問題,以及後續藉由現代運輸系統所帶來的危害,都是密切相關聯的。「總結來說,無法預測的結果大於能預測的結果,當中壞的結果大於好的結果」,羅斯頓表示。
1999年3月馬來西亞爆發豬場及屠宰場工人腦炎死亡病例,病原經澳洲及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專家確認後,以第1個病例發生地命名為「立百病毒」。疫情造成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將近300人感染病例,其中100多人死亡,此次疫情亦造成馬來西亞近900個豬場、90多萬頭豬被撲殺,對業界造成相當大的損失。
是否能有監測系統去預測防止災害產生呢?羅斯頓以立百病毒在馬來西亞撲殺近100萬頭豬為例,認為監視系統是需要很大的時間壓力,才有辦法進行監視行為,「這也讓生態系統有相當大的風險」、「經濟學家與生態學家需要有一個好的溝通」。
過度撲殺 可能造成更大浪費
監視系統太超過時,會造成過度撲殺結果,因為政府單位會為了以防萬一進行大量撲殺。另外談及資本主義如何造成過衝效果及系統過窄,羅斯頓舉以狂牛症爆發期間,政府撲殺471萬隻牛,表示過程當中確實約4百餘人死於庫賈氏病,然而當中確無法證實與之關係,「為了更便宜更有效率的撲殺,但往往會造成更大的浪費」。 (相關報導: 禁太魯閣亞泥採礦,李應元:環保署不再是小媳婦 | 更多文章 )
麥寮鄉國小學童致癌 詹長權:六輕汙染最迫切的事
對於台灣目前的環境、經濟與社會牽涉議題為何呢?談及六輕汙染,7年前開始從事六輕研究的詹長權表示,目前台灣最迫切的事情為「雲林縣麥寮鄉橋頭國小許厝分校」,許厝分校原本距離六輕工業區有2.3公里遠,將隔離帶「麻黃帶」剷除後建國小,這些學童距離六輕VCM廠僅剩900公尺。「檢測後,一級肝癌致癌物質於小朋友身上超高」,詹長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