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在我的女兒黛博拉(Debra) 9 歲時,我為她讀了一本令人安心的老童書《風吹來的瑪麗.包萍》(Mary Poppins)。書中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冒險,不過最令我驚奇的是,作者以平淡的態度寫下的一段描述。
這本書在一開始把班克斯(Banks)一家描繪成非常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第十七號的住家⋯⋯是整條巷子裡最小的一棟建築⋯⋯非常殘破,亟需重新粉刷。但屋主班克斯先生曾告訴班克斯太太,她只能在漂亮、乾淨又舒適的家庭和四個孩子之間二選一。她不能兩個都選,因為他負擔不起。 」
住在這棟破舊房子裡的班克斯一家人遇到了危機:保母離職了,家裡只剩下一名廚師、一名女傭和一名男僕,人手不足,這家人只能勉強度日。幸好瑪莉.包萍及時出現,班克斯太太才不需要親自照顧她的親生子女。
需要四個僕人才能管理好一個平凡家庭的日子,似乎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了。如今我們有機器能取代男僕與女傭。能源使用方面的革新徹底改變了家庭生產率、交通方式、工業以及所有其他的事物。這麼講一點也不誇張:若是人類沒有好好利用我們在煤炭、石油與天然氣中找到的碳元素,工業革命根本就不會發生。我們的世界對於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事實證明了只要我們在這個世紀投資那些供應能源的公司,那麼絕大多數時間我們都能獲得豐厚的報酬。
但是在這個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不同的主題出現了。我曾在二十年前寫道,碳元素的優勢地位正受到另一種化學元素的挑戰─矽。人類創造出了新技術,把數千個電路元件放在微小的矽晶片上,利用這個系統把大量資訊聚集在一起並分類排序。資訊處理變得越來越便宜,同時能源價格不斷上升。早在 1970 年代中期,人們就已經在說「這個世界將會用資訊替代能源」了。
這種替代將會帶來一段轟動的長期大型趨勢。雖然這種替代在 1976 年就已經算是舊聞了,但我從那時候開始就一直投資這種趨勢直至今日。資訊革命是我一直以來最努力研究的主題,也是最努力為我帶來報酬的主題。由於我的投資組合中向來有很大一部分和資訊革命的概念有關,所以我幾乎是靠著這個概念闖出這番事業的。這個主題似乎永遠都不會結束。
重點提示:資訊革命是我一直以來最努力研究的主題,也是最努力為我帶來報酬的主題。這個主題似乎永遠都不會結束。
投資未來的趨勢
請試著花一天的時間和一名 10 歲的小男孩相處。你會發現他總是忙著從這個活動衝到下一個活動。在英語課上花四十分鐘教導他文法,簡直就和教導蜂鳥下象棋一樣簡單。「寶貝,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啊? 」「無聊死了! 」
這名 10 歲男孩身上充滿了大量雜亂無章的緊繃能量,他會在狼吞虎嚥下晚餐的薯條和麥根沙士後,消失在樓梯間。你在兩小時後走進他位於樓上的房間,發現他正在用任天堂遊戲機幫瑪利歐拯救公主。我們的英雄非常專注,學校鮮少能從他身上引出這種勤奮與熱忱,他正努力學習比功課還要困難的電玩規則與策略。他在這個時候的學習水準遠超過了數小時前在教室中的學習水準。
(相關報導:
工程師年薪700萬,竟被課200萬所得稅!內行人曝4方法神解,想節稅這樣做就對了
|
更多文章
)
我認為電腦不應該只放在學校的電腦實驗室中,電腦應該要放在每一個學生的桌上。就像家裡有世嘉(Sega)和任天堂的遊戲機一樣,若我們把電腦放在教室裡,就有機會能用高效率、低成本且充滿趣味的方式教導學生。電腦能做到老師往往做不到的事:依照每一位學生的知識水準提供引導、重複困難的區域,並透過創意的呈現方式維持學生的興趣。
隨著越來越多教育者這麼認為,投資機會也隨之出現。我曾買進過的許多公司正逐漸從電玩公司轉變成遊戲與教育公司,包括雪樂山線上公司(Sierra On-Line)、軟體工具公司(Software Toolworks)和美商藝電(Electronic Arts)。 喬斯坦司公司(Jostens)和教育學公司(Edunetics)都直接進入了學校的市場。世嘉公司則為學校提供了一些硬體。
聚焦在下游產業,才是獲利機會
不過,我鮮少會買進開發新科技的公司,例如:電腦製造商和電腦會使用的半導體晶片製造商。真正使電腦、手機、傳真機和各種其他機械能運作的是半導體。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摩托羅拉(Motorola)和英特爾(Intel)放進投資組合過。雖然英特爾和摩托羅拉的表現很優秀,但仙童半導體(Fairchild)等其他半導體產品製造商都在股市競爭中落敗了,而且無論怎麼說,英特爾和摩托羅拉的顧客都比這兩間公司更賺錢。新產品很危險,在電腦領域尤其如此,汰舊換新的速度非常快,每年都會出現一些科技突破使得股價暴跌。
一直以來,我的目標都是新科技的下游使用者。我在股市買進的公司是那些購買、使用與利用電腦和電子零件的公司,它們會利用這些產品減少支出、活化商業交易,並為商品添加新功能。甚至還有一些人為電腦和電子零件想出新的用途後,創造出新的產業(有些產業和企業可能會因此變得過時。由於我們再也不需要一個能夠創造出交際網絡的樞紐了,所以我認為紐約證交所已經落伍了,但證交所要經過非常長的時間才會消逝)。
(相關報導:
工程師年薪700萬,竟被課200萬所得稅!內行人曝4方法神解,想節稅這樣做就對了
|
更多文章
)
雖然我可能永遠也不會買進半導體公司,但我透過使用半導體晶片的手機公司賺進了不少收益,這些公司包括 LIN 廣播公司(LIN Broadcasting)、行動通訊公司(Mobile Communications)和電話與數據系統公司(Telephone & Data Systems)。雖然我沒有在股市買進卡式錄影機(VCR)製造商,但我手上有美商藝電和雪樂山線上公司等公司的股票,這些公司製造的是能夠使小孩遠離「有意義活動」的電子遊戲。電視也同樣依賴半導體,但電視廣播公司的利潤,遠比整個半導體企業加在一起的利潤還要高。我很清楚經營半導體公司需要非常傑出的天分,而經營電視臺只需要普通的才能即可。但我只能告訴你,當你把這兩種公司的利潤拿來比較時,事實將會證明,這個世界上的錢都被比較愚笨的人賺走了。經營電子工業公司的人大部分都是天才,他們手下有一整群更聰明的天才組成的團隊,瘋狂的創造新產品。但到了最後,他們的經營狀況卻岌岌可危,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身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裡。他們往往會在美國奧斯丁市或日本青山區發現另一個瘋狂研發人員的進度比他們更超前一點點。這些天才彼此抵銷了對方的成就。就算你發明了一個 6400 萬電晶體的全新晶片,你仍會遇到一大堆競爭者。但如果全美國只有你的頻道會在晚上 7 點播放《家居裝修》(Home Improvement),那麼你就獨占了整個市場。你只要從市政府那裡取得執照,並在面對客戶時擺出惡毒的態度,就可以經營一間有線電視公司了。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已經有多個實例證明了最聰明的策略就是聚焦在下游產業─投資那些能從新科技獲利的公司,而不是投資擁有新科技的公司本身。蒸氣動力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鐵路就是這個革命性科技帶來的產物,對美國與其經濟來說,鐵路顯然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像鮑爾溫美國機車頭公司(Baldwin and American Locomotive Works)這一類製作火車頭的公司並沒有太驚人的獲利。鐵路公司獲得的中等收益只維持了一段時間,最後多數公司的收入都變得極低,有些甚至破產了(它們的資本大多來自國外,使財富在國際間轉移,有點像是反轉的馬歇爾計畫。原本位於英國與蘇格蘭的基金儲蓄轉移到了美國,那些投資人獲得的淨報酬很可能是零)。
重點提示:最聰明的策略就是聚焦在下游產業─投資那些能從新科技獲利的公司,而不是投資擁有新科技的公司本身。
真正從新科技賺到錢的並不是交通運輸業的人,而是在 1880 年代與 1890 年代在芝加哥買下不動產的人。隨著鐵路出現並創造出 300 萬人口的城市,土地價值也一飛衝天。最成功的鐵路公司,是從政府那裡獲得土地許可後建造鐵軌的公司,他們擁有的不動產價值連城。因此,打造蒸氣動力火車頭的製造商賺進了 5 美元,打造鐵路的企業巨頭賺進了 50 美元,在後來發展成威奇托市( Wichita)市區的地點買土地的投機者則賺進了 500 美元。
同樣的道理,在遠比螺旋槳飛機還要更大,也更快的噴射機上市後,航空業徹底改頭換面,但是獲得最高收益的,並不是製作噴射引擎的奇異集團、普惠公司(Pratt and Whitney)和勞斯萊斯公司(Rolls-Royce)。在這個例子裡,航空業從中獲利了好一段時間。我會知道這件事是因為(如同我之前提過的)我在大型航空公司真正能賺錢的那段時期,靠著航空類股賺了不少收益,如今航空業光是要維持收支平衡就困難重重,航空類股只變得適合投機投資。不過噴射機確實帶來了不可限量的可能性!
戰後時期,冷氣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儘管如此,你也不太可能靠著投資開利冷氣(Carrier)等製造商賺進太多收益。但你卻可以靠著在下游投資賺進一大筆財富,原因在於冷氣機創造出了新南方(New South)。1930 年代,德州休士頓市(Houston)的居民只有六名男人和一隻狗,而且那隻狗還在這段期間死了。這個世界上有一些基本上不宜居住的區域,休士頓市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後來冷氣機出現了,在南方的加州、德州和亞利桑那州創造出了數個蓬勃發展的區域。儘管鳳凰城在夏天的氣溫高達攝氏46.6 度,但整座城市卻變得十分繁榮。若沒有冷氣機的話,鳳凰城至今仍只會是交易站而已。因此,雖然開利冷氣的收入適中,但真正賺大錢的其實是那些買下土地、建造住宅區房屋、創立商店(例如:鳳凰城的高德瓦特百貨〔Goldwater's〕)與開設餐廳的人。
有時候,光是要找到方法利用新科技就困難重重。以傳真機為例,雖然傳真機對商業通訊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無論在美國還是日本都沒有「傳真機公司」。傳真機只是大公司底下的其中一個商品而已。此外,投資傳真機也是一種高風險投資,這是因為傳真機事業必須等到足夠成熟後,才能開始賺錢。傳真機發明之後,又過了至少十年才出現了真正的影響,原因在於只有當通訊雙方都擁有傳真機時,才能使用這項科技。一旦超過了臨界數量,傳真機就宛如爆炸一般流行了起來。傳真機從你從沒使用過的東西,變成了你總是在使用的東西。雷射產業也是同樣的狀況,雖然雷射是一種極為傑出的科技,但雷射業界並沒有像 IBM 這種商業巨擘。
作者介紹:拉爾夫.萬格(Ralph Wanger)
拉爾夫.萬格1933年出生於芝加哥。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工業管理學士和碩士學位後,於1960年進入「法盛漢瑞斯」擔任證券分析師。1970年,橡子基金成立,由萬格擔任基金經理。截至2003年退休為止,萬格將橡子基金的規模由800萬美元擴增為200億美元。他的投資績效超越同期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也因其長期、穩定的獲利業績,獲晨星基金公司授予「終身成就獎」。
拉爾夫.萬格所主導的橡子基金,主要的投資哲學為投資小型公司與透過趨勢判斷獲利。萬格以三個標準,挑選出優良的小型公司股票:一、具有成長潛力。二、財務狀況良好。三、股價低於公司潛在價值。此外,萬格也擅長觀察宏觀趨勢,由相關主題中具有發展空間的公司尋找投資獲利機會。
自橡子基金成立後,萬格皆親自撰寫給予股東的報告,並將投資心得與理念融入其中。其不同尋常的幽默文風,也成為橡子基金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