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資源綁定家族政治,菲律賓自由派為何難突圍

菲律賓總統大選,小馬可仕支持者高舉2號手勢。(美聯社)

菲律賓於5月9日舉行大選,開票結果顯示,前獨裁者馬可仕之子——小馬可仕(Ferdinand Romualdez Marcos Jr.)以及現任總統杜特蒂之女——薩拉.杜特蒂(Sara Zimmerman Duterte-Carpio)均以極大的差距領先競爭對手,篤定當選總統與副總統。

不少人擔憂這象徵菲律賓的「威權復辟」,並將結果歸因於民眾的「歷史健忘」以及「崇尚以暴力解決問題」。也有人指出,菲律賓民主化之後的政府施政績效不佳,是民眾對民主失去信心,進而重新擁抱強人的原因。儘管上述因素都確實存在,但解釋力仍略嫌不足。

本文將提供另外一種觀點,從族群關係與地理的視野出發,來理解菲律賓當前的政治形勢。

恩庇侍從關係中的家族競合

稍微了解菲律賓政治的人都知道,家族比起政黨在政治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菲律賓的政治家族主要脫胎自前殖民時代的基本政治單位——巴朗蓋(Barangay)——的領袖(有點類似《斯卡羅》裡面的卓杞篤)。西班牙殖民時代基於統治的方便,不但沒有消滅這些地方領袖,反而將其納入封建制度當中,不但讓原本流動性高的領袖地位固化與世襲化,並且讓這些地方領袖在其領地上有更多的經濟與治理特權,使得菲律賓和許多拉丁美洲國家一樣出現了「大地主制」的情況。

與拉丁美洲不同的是,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律賓人的語言同化非常消極甚至抗拒,因此直到西班牙殖民時代結束,菲律賓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語言場域,僅有地主階級的菁英熟習西班牙語,因而得以進行跨區域與跨國的交流,一般平民則被侷限在其所在的族群與區域當中。儘管美國殖民時代力推英語教育,但是在教育資源整體不足與分配不均的情況下,英語能力同樣在不同區域與階級之間產生了差異,結果西班牙時代的社會關係仍然延續了下來,並產生路徑依循的效果。反映到政治上,就是地主階級一方面可以透過長期的恩庇侍從關係牢牢掌控其所在的地區,另一方面則要通過和其他地方家族的合作,讓自身的政治影響力能夠擴散到全國的範圍。菲律賓的選舉政治所反映的正是不同家族之間的競合關係,而在這個競合關係背後,有族群與地緣的因素在發揮影響。

選舉的地緣政治

觀察歷屆選舉的得票分布可以發現,支持馬可仕家族的地區與Ilocano族群的分布地區高度重合。 (相關報導: 走走晚報:iPod 走下歷史舞台 更多文章

菲律賓族群分佈圖(Howard the Duck@wikipedia)
菲律賓族群分佈圖(Howard the Duck@wikipedia)

馬可仕家族發源於北伊羅科斯省(Ilocos Norte)。伊羅科斯(Ilocos)是呂宋島北部、科迪勒拉山脈(Cordillera Mountains)以西的濱海地區,也是Ilocano族群的發源地。菲律賓人對Ilocano族群的刻板印象,與台灣人對客家人的刻板印象很類似,都認為他們比較勤份、節儉(小氣)與保守。有學者解釋,由於Ilocano族群在伊羅科斯地區長期面臨著人口壓力,使得他們在農耕上必須從事更多次輪作,因而發展出較重視工作紀律的文化。隨著人口增長,Ilocano族群逐漸擴散到科迪勒拉山脈以東的卡加延河谷(Cagayan Valley),並往南方的中呂宋大平原推進。基本上,在卡拉巴略山脈(Caraballo Mountains)以北的地區都是馬可仕家族的穩定票倉,因此又被稱為「堅固的北方」(Solid N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