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危機─亞洲極端氣候災難愈發嚴峻且趨常態化

2020年7月21日孟加拉首都達卡大雨,人與車輛在水深及腰的路上前進。(資料照,圖/Sk Hasan Ali)

壹、極端氣候增強亞洲許多國家嚴重水患

2020年亞洲許多國家爆發水患,孟加拉有1/3的土地成為水鄉澤國,影響280萬居民;日本九州遭受大範圍強降雨,熊本縣有數十人因此罹難,百萬人遷離;中國50年來最劇烈的暴雨,造成嚴重水患和土石流,共約3,789萬人受災;印度東北部,有約680萬人遭受水災影響,尼泊爾及印尼也都因水患造成重大災難;水患已是亞洲許多國家的夢靨,每年都會發生的「平常」現象。

2021年因全球氣候變遷而越來越極端的天災,導致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蒙受更慘烈的死傷和損失。印度孟買聖克魯斯2021年7月共下了864.9毫米的降雨量;而中國河南鄭州7月20日的單日降雨量竟達552.5毫米。事實上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稱,2021年中國夏季的天氣面臨比往常更多的極端天氣事件,某些地區的降水量可能比正常情況高20~50%,黃河等主要河流幹道爆發嚴重洪災。

2021年7月20日中國河南省因暴雨成災。(資料照,美聯社)
2021年7月20日中國河南省因暴雨成災。(資料照,美聯社)

2022年6月受季風風暴和連日暴雨,孟加拉和印度東北部地區嚴重豪雨成災,兩國合計至少110人喪命、數以萬計的房屋遭滅頂。過去南亞雨季通常從6月才開始,但2022年的豪雨卻提早在3月就襲擊印度東北和孟加拉,錫爾赫特省遭逢122年來最嚴重的洪災。以茶葉聞名的印度阿薩姆邦相較以往的6月平均降雨量,增加了134%,約33萬人住進避難所。孟加拉平均氣溫自1976年至少已上升0.5℃,2022年6~8月出現8場大豪雨,奪走將近千條人命。

貳、我國天然災害已由過去颱風與水患類型轉為大旱型噩夢

依據我國1958~2021年天然災害統計,每年皆會發生天然災害,最少1年發生1次,最多發生14次。平均從1958~1987年30年間每年4.1次,上升至1988~2017年的每年7.8次。颱風災害占66%,水患22%,地震8%,其它類型占4%,主要災害為水文類。然而2020~2021臺灣卻遭逢「百年大旱」,日月潭4大碼頭均被迫暫時關閉。2023年1月10日中央氣象局指出,2020~2023年連續1,235天,即3年4個月台灣未受颱風侵襲,創史上最久記錄,因而遭逢比百年大旱還惡劣的旱象。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過去「十年一大旱」的說法,正在快速縮短間距中,對正發展產業的高雄和台南形成大威脅。2023年4月5日,日月潭水庫水位離滿水位,首度超過8公尺。2022年6月~2023年3月,新竹以南測站累計雨量為近70年第4少雨量,接近「百年大旱」窘狀。 (相關報導: 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危機—歐洲成熱浪熱點,北極圈殭屍野火漫延 更多文章

臺灣乾旱期間除進行人工降雨外,民間則舉行媽祖祈雨儀式。(資料照,圖/2021.03.07 BBC News)
臺灣乾旱期間除進行人工降雨外,民間則舉行媽祖祈雨儀式。(資料照,圖/2021.03.07 BBC News)

参、印度喜馬拉雅山區頻發生雪崩與土石流災難

2021年4月23日印度北阿坎德省傑莫利縣發生雪崩,引起多處土石流,使聯外道路遭到阻斷,至少8人喪命。2022年10月4日印度喜馬拉雅山的「卓帕帝旦大-2號」山峰發生雪崩,當時隸屬印度國防部的內魯登山學校的登山隊伍,34名學員與7名教練遭雪崩活埋,有10人不幸罹難,還有20多人下落不明,為印度登山史上第一次,如此龐大的登山學員隊在雪崩中喪生。2023年4月5日,印度東北部喜馬拉雅山脈附近,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山下,連接乃堆拉和錫金省首府之甘托克公路,鄰近西藏邊境山區,發生大規模雪崩,造成至少7人死亡、17人受傷以及不明人數的遊客受困在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