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婚不是最終勝利!同志大遊行點破平權危機:我們翻過歷史一頁,但後面還有好大一疊

同志大遊行今(26)日登場,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簡至潔說,同婚雖是歷史性一頁,但這一頁翻得辛苦,後面也還有好大的一疊問題待解。圖為台灣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參加遊行。(簡必丞攝)

「現在我們終於翻過歷史一頁,但這一頁翻得辛苦、後面還有好大一疊沒辦法翻過去……」年度盛事同志大遊行今(26)日登場,作為台灣「同婚元年」後首場同志大遊行,夜間晚會人數創歷史新高達到20萬,然而各團體也點出目前平權議題仍有的困境,包括跨國同性婚姻議題、同志家庭收養、同婚制度能否存續、多元族群與性平教育等等。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簡至潔便說,同婚雖是歷史性一頁,但這一頁翻得辛苦,後面也還有好大的一疊問題待解。

關於跨國同婚議題,簡至潔表示,目前單就伴侶盟能接觸到的就還有100多對跨國同性伴侶因為母國同性婚姻未合法而無法在台灣合法結婚;或許有人質疑「他們回到自己國家還是無法結婚啊」,但簡至潔說,過去南非、加拿大、美國通過同性婚姻時,各國同志也是擁抱著台灣的伴侶,沒有人說「台灣當時同婚還沒合法,我們要禁止台灣人跟自己國家人民結婚」。簡至潔強調,愛要跨越性別跟種族的價值,希望跨國同志可以早日在台灣成家。

20191026-「同志好厝邊 Together, Make Taiwan Better」同志遊行晚會。(簡必丞攝)
同志大遊行晚會人數創歷史新高,達到20萬人。(簡必丞攝)

跨國同性婚姻、同志家庭收養等難題尚待解決

與台灣人相戀的澳門男同志阿古則言,自己來台灣生活幾年,過去同志大遊行其實都跟眾人走在一起,有些跨國同志伴侶在一起20、30年了卻等不到婚姻而離開,也有人說最近簽證到了必須離開台灣、離開所愛之人,這些都還是跨國同志的難題。

關於同志家庭收養問題,同志諮詢熱線副秘書長彭治鏐表示,2012年台灣收養相關法規變成「單身可收養」時,熱線就與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討論如何讓同志家長可以收養,然而今年法案只允許同志配偶收養另一半的「親生子女」,無法收養雙方皆無血緣關係的孩子。

而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黎璿萍表示,目前就同家會能接觸到的同志家庭有300多個,這些家庭在推動婚姻平權上也一樣站出來努力。雖然目前透過人工生殖生下孩子的伴侶可以透過專法得到親權保障,但同家會也碰到穩定交往長達14年的伴侶正在申請單身收養、也努力了3–4年,一旦結婚的話就不適用「單身」收養,還要面臨無盡的等待。

20191026-「同志好厝邊 Together, Make Taiwan Better」同志遊行。(簡必丞攝)
同志大遊行熱鬧上街頭,但包括跨國同性婚姻議題、同志家庭收養、同婚制度能否存續、多元族群與性平教育等平權議題仍待解決。(簡必丞攝)

性平教育不能等!「希望同志每天都可以開心做自己」

關於性平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小風表示,雖然如今一切得來不易,但去年公投期間同志族群面臨的謾罵、誤解、抹黑也一樣不能忘記,甚至有同志朋友在公投結果出來那天因為傷害而選擇「離開我們」;投下票的人們其實對同志不了解,而性平教育在做的就是希望眾人更進一步認識同志,一如就像今年同志大遊行主題「同志好厝邊」,希望大家看見同志就在大家身旁,「我們跟大家一樣會哭會笑、會因為傷人歧視的舉動傷心難過,因為我們也是人。」

小風今年34歲,與過去受霸凌發生意外死亡的「玫瑰少年」葉永鋕同一年出生。小風說,過去同志大遊行時,葉永鋕的母親曾在台上告訴眾人「你們沒有錯」,問題是:「如果我們沒有錯,為什麼只能在今天(同志大遊行)開心做自己?」小風強調,性平教育要做的就是希望同志不是只有今天同志大遊行、只有在校園才能做自己,而是每一天、每個人都可以開心做自己。 (相關報導: 港人現身同志大遊行,道出最沉痛「感謝」:香港現在沒有民主自由,希望台灣可以守住 更多文章

熱線社工主任、本次遊行總召鄭智偉則回憶,2011年同志大遊行隔天,鷺江國中一年級生楊允承因為身形瘦小長期受同學嘲笑娘娘腔而選擇墜樓身亡,遺書表示「無論怎麼努力,所有人不會接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