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知名主持人于美人曾為國文補教名師,她寫給女兒考前複習的文章,引起網友熱烈迴響,以平易近人的說書方式,貼近現今生活感受,道來歷史故事、美麗詩詞,出版《于美人說書》一書。
很多年輕女孩對「養女」和「童養媳」有不少好奇疑惑,這其實也是台灣女權歷史的一塊拼圖。簡單說,在上個世紀,養女跟童養媳都是被親生父母送出去給別人收養的女孩。養女泛指送給別人收養,而童養媳則是已被指定結婚對象的養女。
童養媳長大後的結婚對象往往就是養父母的兒子,她沒有婚禮,頂多就是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當作婚禮晚餐。吃完飯後,就和養兄正式圓房,成為夫妻,民間稱之為「送作堆」。
當年的客家村還有《養女嘆》的歌謠:「......養女講來好心酸,無好食來無好穿, 看到別儕上學校,目汁流向肚裡吞。」寫實地描述養女的處境。
我來分享一個故事,說故事之前要先做一點思想教育:台灣性別平等、男女平權的觀念是近代才努力爭取來的。所以,各位,讓我們先一起穿越時空,回到那個對女性只講「所有權」而不講「人權」的時代。
「童養媳」和兩兄弟的命運糾纏
聽這個故事你或許會有不解,但請不要懷疑,因為故事中的女主角尚在人世, 今年99歲。
1923年(民國12年),台灣已被日本統治28年,這一年最重大的新聞就是日本攝政皇太子裕仁搭乘軍艦「金剛號」來台灣各地巡視12天。這一年也有很多台灣小孩出生,包括李登輝、彭明敏、楊金欉,還有今天的故事女主角阿玉。
阿玉剛出生還未滿月時,就送給人家做童養媳,養父母家境尚可,育有二子。大兒子雄哥比阿玉大兩歲,小兒子志明和她同歲,三個小孩當時並不知道他們未來的命運會如此糾纏。
阿玉從小就不愛說話,個性很冷,但也不敢違背養母的命令,凡事逆來順受。光陰荏苒,終於雄哥19歲、阿玉17歲了,養母希望他們年底就能「送作堆」。詎料太平洋戰爭吃緊,日軍徵台灣兵上戰場,雄哥被徵為軍伕去了南洋,從此音訊全無。
雄哥走後,阿玉只能苦等、枯等,一直等到第5年日本都戰敗了,還是沒有雄哥的任何消息。大家都明白雄哥凶多吉少,卻不敢說出口,養母哭紅了雙眼,等了5年後,盼望才終於破滅。
命不由我,當小叔變成丈夫......
養母懇求阿玉嫁給老二志明,希望生一個兒子繼承雄哥的香火。志明當時正在台北讀書,覺得母親的安排太離譜了,叫他娶一個從小被視為大嫂的人,而且兩個人根本沒有愛情。但耐不住母親失去長子的悲哭,志明終究勉強答應,向學校請假, 返鄉「結婚」。
兩個既沒有愛情,彼此個性又不合的人(男生活潑外向,女生安靜冷漠),就這樣被命運綑綁在一起。
故事就這樣走下去嗎?不!只能說造化弄人,總讓人措手不及。
志明不甘不願地結了婚,這次只向學校請了一個禮拜的假。第7天準備要回學校時,突然聽到巷子口人聲鼎沸,有人大喊:「回來了,回來了!」
誰回來了?是的,雄哥回來了! (相關報導: 「我的哥哥明天起是我的丈夫...」親人變夫妻、父親守在門外逼同房,老一輩才知道的童養媳悲歌 | 更多文章 )
原來雄哥沒有死。他在日本戰敗後輾轉各處,終於獲救回到故鄉!他以為大家會狂喜地迎接他,想不到所有的人都是一臉錯愕。怎麼了嗎?第一個哭喊出來的人是志明:「阿兄!你為什麼不早七天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