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公道三」成內政部依法聽證首例,民團:政府是否玩真的,大家都在看

新竹「公道三」都市計畫案將於明年由內政部辦理聽證會議,將開《聽證作業要點》公布後的首例,備受外界關注,而過去曾辦過聽證的桃園航空城、以及長期爭取聽證仍未果的南鐵自救會,今天皆有代表到場聲援。(陳子萱攝)

內政部預定於2018年1月針對新竹「公道三」都市計畫案辦理聽證會議,此會將是由內政部《聽證作業要點》公布後第一個依此法規所辦理聽證的案件,備受外界關注,而今(28)天「公道三討公道陣線」與桃園航空城反迫遷聯盟、塭仔圳反迫遷連線、大觀社區自救會、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郭鴻儀等聲援團體,來到內政部前高喊「公道路上不公道」、「我要真聽證、不要假公平」,嚴正呼籲公道三案作為第一個依法進行的聽證會,應要在程序等方面謹慎執行,正視此聽證首例對於後續案件的影響效果。

新竹公道三迫遷爭議逾20年未解 路線方案直線或彎道 官民不同調

「公道三」為新竹市政府欲連結竹光路與景觀大道的新闢道路工程,該道路工程得到內政部「生活圈道路計畫」經費補助,目前北南兩段的相關道路都已經完工,中間路段則因竹市府欲以「直線」方案進行,將導致76戶將面臨迫遷;不過「公道三討公道陣線」不斷在近年陳情,提出過去竹市府曾考慮的「彎道」方案,藉由變更設計路線、行經公有地的方式,以降低迫遷戶數,然而竹市府始終未真正採納,爭議多年未解。

而內政部營建署都市計畫委員會於11月21日決議,公道三路線到底應採「直線」、或其他如「彎道」等方案,將於明年1月27日舉辦聽證會議,以釐清路線方案的交通評估分析。此外,此次針對公道三案即將舉行的聽證會議,也是內政部於2016年10月31日《聽證作業要點》公佈後第一個依此法規所舉行的聽證,因此備受外界關注。

公道三迫遷戶:從年輕抗爭到老年,精神痛苦如何用金錢衡量?

公道三迫遷戶鄭麗雲表示,全家是在1987年搬進去,1991年就接到房子要迫遷的通知,「年輕白手起家才有房子,也對家有感情,不是政府賠償多少就一定要拆」;鄭麗雲說,當時公婆不斷煩惱「不知道要住哪裡?」,甚至因此煩憂罹患高血壓、並相繼在一年內過世,「剩下我們一群人從年輕抗爭到老年,也沒有能力繼續賺錢,沒有一個窩可以安享晚年,不知道要怎麼辦?」。鄭麗雲指出,20多年來歷經首長更換、道路開發和徵收的消息時有時無,但平均每7年就會來一次徵收的傳聞,每天生活在恐慌之下,「精神上的痛苦,怎麼用金錢來衡量?」

在20多年前,新竹市政府本來有三個路線方案,而在2010年竹市府以「直線方案」作結,因此抗爭再度浮上檯面。(公道三討公道陣線提供)
在20多年前,新竹市政府本來有三個路線方案;而在2010年竹市府以「直線方案」(方案一)作結,將使76戶面臨迫遷,然而民間所建議的「彎道方案」(方案二)即使可以以經由公有地的方式、將拆遷戶數降低,卻始終未被官方採納,因此抗爭在近年再度浮上檯面。(公道三討公道陣線提供)

20多年前,新竹市政府本來有三個方案,仍有轉圜的餘地,面對道路徵收,居民抗爭早在當時就已展開;但歷經數十年,路線方案卻在居民不知情的狀況下大轉變,最終新竹市政府在2010年以「直線方案」結論,因此抗爭再度浮上檯面。對此,鄭麗雲表示,「現在怎麼會變成一個、而且是拆遷最多的方案,還把路的兩頭還先做好?」,鄭麗雲說,政府這樣的作為是逼迫老百姓一定要同意,即使居民不斷陳情,市府卻執意要以直線方案開發。鄭麗雲表示,國家應該要保障人民生命財產,不是一定要走他們的方案,「而是應該減少拆遷,把人民的傷害降到最低。否則連安居都有問題,又如何樂業?」 (相關報導: 塭仔圳市地重劃座談會 反迫遷自救會到場抗議爆衝突 一傷一被強拖入警車帶離 更多文章

公道三迫遷戶鄭麗雲表示,公道三爭議已逾20年,「我們一群人從年輕抗爭到老年,也沒有能力繼續賺錢,沒有一個窩可以安享晚年,不知道要怎麼辦?」(陳子萱攝)
公道三迫遷戶鄭麗雲表示,公道三爭議已逾20年,「我們一群人從年輕抗爭到老年,也沒有能力繼續賺錢,沒有一個窩可以安享晚年,不知道要怎麼辦?」(陳子萱攝)

事證資料今才公布 律師:程序倉促,糟蹋此案做為聽證首例的典範效果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郭鴻儀表示,新竹公道三的聽證是內政部訂定《聽證作業要點》以來第一個案例,「它的成功與否,會決定後面的案件如何來看待聽證會」,郭鴻儀指出,雖然肯定內政部願意以聽證來嘗試溝通及解決爭議,但是關於聽證程序如何實踐,仍應謹慎。郭鴻儀說,將在明年1月舉辦的聽證會僅距今約一個月的時間,期間卻只有一次的協調會,對於參與聽證各方而言,準備時間是相當倉促,「相關事證資料在今天凌晨才公布,對於居民、或參與聽證的專家來說,此次聽證的爭點為何、應申請哪些證據資料、還需要那些專家進入鑑定,這可能不是一次的協調會就可以達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