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男子」正夯!中國90後都看破紅塵了嗎?

(BBC中文網)

生於1997年的歌手竇靖童早前誤傳剃度出家、「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成為社交媒體熱烈討論的話題,「佛系青年」成為中國年青人最新的標籤。

「佛系青年」在媒體與網絡上衍生一系列新詞,包括「佛系追星」、「佛系戀愛」、「佛系過節」、「佛系媽媽」……

「佛系」一詞其實來源於日本,儘管查不到明確出處,但2014年,「佛系男子」一詞在日本某雜誌出現過,專指不食人間煙火的男子,具體特徵為:最重視興趣、喜歡獨處、想按自己的節奏行動、戀愛好麻煩、不想顧慮周遭、不需要女朋友,跟女生在一起好累。

至於中國的「佛系青年」,並不限於男子。「佛系」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對事情沒有甚麼所謂、處之泰然、不費勁、不爭鬥。

不過,「佛系」與真正的佛家思想有甚麼差別?

正牌90後「佛系青年」 怎麼說

BBC中文找了一名真正的90後出家人「僧範兒」聊了聊這個話題,應採訪對象要求,本文隱去了這位師父的住地及法號。

BBC中文:當初為何選擇出家?家人怎麼說?

僧範兒:我是2008年,也就是16歲那年出家的。我當時去福建旅遊,在山頂看到那個廟,特別美,就準備在那住一周。我住著住著就不想回去了,因為我跟著她們一起上早課、過堂,感覺特別美好,我索性就出家了。我父母一開始不同意我出家,來廟裏找過我好幾次,但我堅定出家,他們也沒有辦法,現在他們已經慢慢接受了。

BBC中文:你怎麼看待 佛系青年 這個話題引爆社交媒體?

僧範兒:我有關注這個話題。我覺得吧,一方面,大家現在物質方面不缺,就開始對精神層次的話題比較感興趣,另一方面,因為打上了一個90後的標籤,現在網上活躍的90後、00後很多,大家容易對號入座,消極的心態很容易產生共鳴。

BBC中文: 佛系青年 這個概念跟真正的佛家文化有關聯嗎?

僧範兒:外界是錯誤理解了「佛系」這個詞。現代人對佛教文化認識淺薄,以為出家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碌碌無為不思進取的,很喪。但真正的佛系不是消極避世,而是開悟後的明瞭,是對一切事物不執著、淡然,是一種積極的處世心態。

BBC中文:你在佛學院的生活是怎樣的?

僧範兒:佛學院的出家生活比較規律,早上06:00起牀早殿,07:20吃早飯,08:30開始上課,11:15吃午飯,12:30午休,下午13:45上課,16:45下課,17:30晚飯(我們叫藥石),18:30誦經,19:00開始晚自習,22:00休息。但我們也會刷微博,刷朋友圈。平時大家也會一起過生日。我很喜歡攝影,經常出去拍照。

BBC中文:寺廟的生活跟佛學院的有何區別?

僧範兒:讀佛學院之前,我在福建一個寺廟住了六年。那個寺廟在山頂上,有100多個出家人,那個地方也學習,但相對少,我們需要自己砍柴、種菜、挑水,需要自力更生。後來我又去江西一個寺廟的禪堂住了三年。

「佛系青年」背後推手

新媒體公司新世相在12月12日發佈了《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文章,裏面提及九個淡然應對生活──包括在朋友圈點讚、手機叫車、戀愛、健身、吃飯、玩交友軟體、帶孩子、工作──的90後,旋即成為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