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車站重回中軸線 史哲:車站與城市中的空間權力象徵

高雄車站已於今年7月26日起慢慢遷移回中軸線上,9月便能遷回永久位址安置。(圖/高市文化局提供)

最後一列火車於2002年3月27日,緩緩駛出承載城市歷史的高雄車站月臺,啟用滿一甲子歲月的火車站暫時卸下繁重的交通任務,由臨時站接手。如今,轉眼將滿20年之際,歷經捷運通車、鐵路地下化陸續完工、中博臨時高架橋功成身退,歷史建築高雄車站終於在今年9月重回中軸線。

值此高雄重大歷史時刻,史哲副市長透過臉書,開啟一系列高雄車站回家的話題,與市民一起回顧從日治時代高雄火車站啟用、帝冠建築的密碼、重要的城市中軸線、車站四周的常民生活,到一般民眾離鄉工作通勤求學等種種圍繞著車站的回憶。一系列的臉書故事,喚醒高雄人獨有的車站記憶,也正式宣告高雄車站終於回家了!

帝冠式建築車站  遠觀呈現「高」字 呼應城市名稱的標記

高雄火車站啟用於1941年,當初的設計便以打造高雄新門戶為目標。車站的樣式一般習稱為帝冠式建築,醒目的屋頂為其特徵,附以東西方經典的建築語彙,挑高的大廳營造出現代都市門戶的空間秩序,建築整體遠觀彷彿呈現一個「高」字,成為呼應城市名稱的標記。史副市長表示,隨著1941年這座車站誕生,它逐漸走入許多高雄人的生命裡,車站不僅僅是「火車頭」,更是屬於市民的地景,交織出許多的故事。

史哲表示,為使一般民眾能更了解高雄車站對於城市發展的歷史重要性及特殊的意義,他以高雄車站回家為主題,規劃系列的臉書專題,與市民朋友暢談這座代表高雄的歷史建築種種相關的知識與故事。

首先介紹1941年重新錨定的高雄車站與都市中軸線。1930年代規畫出來的高雄都市計畫,就是以車站為城市核心,交通網絡以車站為中心向外幅散,並以五十米寬的三線道路作為新車站的聯外要道,栽種上南國特有的椰子樹,營造出氣勢恢宏的高雄新門戶之感。 (相關報導: 為何各個國際大城市都是火車站周邊房價最高?看新高雄車站「百億新都心」計畫,如何帶動周邊房市 更多文章

史哲說,深入介紹打造高雄車站的建築公司,車站的建築特色、車站周邊興起的各行各業、歷代車站的遷移過程、車站經歷的臺灣歷史動盪、地下化之後的城市新空間等一系列專題,與市民一起認識咱的車站,咱的城市,喚醒高雄人對車站的情感與記憶,透過集體記憶凝聚對城市的認同,迎向嶄新的高雄。相關訊息可關注史哲副市長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