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觀點:暖化?不要窮緊張

馬英九在2019民間能源會議,主張若藍營執政將重啟核四。(資料照,柯承惠攝)

3/10個人在馬英九基金會及江宜樺院長的長風基本會合辦的「民間能源會議」中針對火力電廠發表演說。主要是澄清火力電廠會造成空汚及暖化兩大議題。上週寫了一篇「燃煤發電是空汚替死鬼」一文澄清空汚議題。本篇再將當天會議中討論全球暖化部分作一陳述。

因二氧化碳會造成全球暖化而燃煤電廠又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目前全球反煤電似乎蔚為風潮(誤解,本文將解釋),台灣不落人後也共襄盛舉。蔡政府「以綠電取代核電」及以「氣電取代煤電」兩大政策的深層原因都是為了減碳抗暖,台灣每年發電成本將因而增加2500億元,每家負擔3萬元。國人對暖化問題實不可掉以輕心,以為事不關己,而應較深入的了解。

暖化有共識?

全球暖化其實可分為兩個層面討論。第一個層面是有共識部分,第二個層面是無共識部分。

先談有共識部分。以下兩個議題全球學術界均有共識:1.全球溫度是否上昇?2.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是否為暖化原因之一?這兩個議題學術界有高度共識。因為過去百年地球溫度上昇及二氧化碳會吸收地球輻射之紅外線而造暖化都有科學根據。

但對以下兩個議題學術界爭議就很大:1.未來全球溫度上昇速度多快?2.全球暖化造成的損害有多大?但這兩個議題才是人類真正應該關心的議題。試想,即使全球暖化是事實,但未來暖化速度快慢及造成的損害大小,才是民眾真正應該關心,也是政府制定能源/氣候政策時要深入了解的議題。

試想即使全球暖化是事實,但如果未來暖化速度很慢,暖化造成的損失也不大,人類就大可不必窮緊張,各國政府也大可不必急著推動對人民福祉造成重大影響的減碳政策。

檢討全球溫昇

圖一是由1880年到2000年間的全球溫度變化,由圖中可知這120年間,開頭30年全球降溫,第二個30年全球昇溫,第三個30全球又降溫,最後30年全球又昇溫。

圖一。(圖/作者提供)
圖一。(圖/作者提供)

但這120年間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日益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也持續增加,如果二氧化碳是造成暖化的主要原因,則這120年溫度也應持續增加,不應有忽昇忽降的現象,顯然全球溫度變化有除了二氧化碳以外的因素。由地球過去數百萬年冰河期、溫暖期,未受二氧化碳濃度影響而交互變化,即知地球溫度變化有許多自然發生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原因。

〝全球溫昇速度多快〞是一個學術界尚無共識的議題。聯合國IPCC報告中對二氧化碳濃度加倍後的溫昇範圍竟然是1.5℃到4.5℃相差3倍的極大範圍,即可証明暖化速度百家爭鳴,學術界並無共識。

百年後全球溫昇大家都是依電腦氣候模擬推估。但電腦模擬是否凖確就是一個大哉問。

圖二為聯合國IPCC報告中的附圖,圖中淡色細線為42個電腦模擬之溫昇,最下方黑色粗線為實測溫度。

圖二。(圖/作者提供)
圖二。(圖/作者提供)

由圖中可明顯看出絕大多數電腦模擬對未來溫昇都極為高估。依過去30年之模擬值與實測值比較,許多電腦模擬高估溫昇不止一倍。

但目前聯合國及各國政府製定的能源政策及減碳目標都是依據高估之溫昇,但這正是學術界尚無共識的第一個議題。 (相關報導: 全球暖化傷害的可不只北極熊!科學家發現海洋暖化導致含氧量下降,害慘海洋生物 更多文章

學術界尚無共識的第二個議題是〝暖化造成的影響多大〞。針對溫昇造成的氣候變遷是極為複雜的議題,聯合國IPCC報告中也不敢下定論,但世界媒體充斥誇大的暖化影響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