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閻紀宇:天荒地變二十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

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中殉職的紐約消防局神父賈吉(AP)

「我們的反恐戰爭從『基地』組織開始,但不會隨著基地結束,會持續進行直到每一個國際恐怖組織都被發現、遏制與擊敗。」

——2001年9月20日,美國總統小布希,向阿富汗宣戰演說

「我們不會被恐怖分子嚇阻,我們不會因為恐怖分子而停止任務,我們會繼續進行撤離工作。」

——2021年8月26日,美國總統拜登,關於阿富汗恐怖攻擊談話

2001年9月11日晚上,我在台北,正為《中國時報》處理一則科學新聞──歐洲「大強子對撞機」的最新進展。我早早就交稿,好整以暇地瀏覽其他國際新聞。當時編輯部在時報大樓四樓,大辦公室牆面上掛了許多部電視,國際中心的電視當然鎖定CNN。晚上9點多接近10點的時候,螢幕上突然出現超詭異的畫面:一架民航機飛過美國紐約晴朗的天際線,飛向世界貿易中心(WTC),越飛越近,越飛越近,直接撞進110層樓高的WTC北塔,引發巨大的爆炸。

17分鐘之後,第二架民航機撞進WTC南塔,另一座110層的摩天大樓,另一場巨大的爆炸。51分鐘之後,第三架民航機撞進五角大廈西側。77分鐘之後,第四架民航機在賓州西南部鄉間墜毀。

九一一、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大樓遭蓋達組織劫持飛機撞毀。(AP)
九一一、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大樓遭蓋達組織劫持飛機撞毀。(AP)

編輯部大辦公室一片寂靜。2001年,21世紀的第一年,我進入《中國時報》國際中心擔任編譯的第二年。那年9月11日,是改變一切的一天。

國際新聞編譯是蠻靜態的工作,只需一部連網的筆電就能進行。不曾「親臨現場」,卻也絕不是外電搬運工。大事發生時,需運用平日累積的素養來蒐羅資訊、觀照全局、披沙揀金,寫出一篇又一篇讓讀者「超視距」(over the horizon)理解遠方大事的報導。尤其,當發生的事件是九一一恐怖攻擊這等規模,身處觀眾席第一排,要見證、記述的,更是人類歷史的劇烈轉折與深遠衝擊。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落幕之後,美國霸權拔劍四顧、獨孤求敗,終於在10年後遭遇真正的對手——伊斯蘭聖戰主義(Jihadism),整軍經武殺進另一場大規模軍事衝突——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二十年如一夢,美國換了四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揮師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與川普(Donald Trump)試圖逃離「無止境戰爭」(forever war)的泥淖;拜登(Joe Biden)斷然撤離阿富汗,伊拉克只留駐2500名軍事顧問。二十年如一夢,數十萬人性命、數兆美元經費化為縷縷硝煙、滿目瘡痍。

歷史不會重複,但是會押韻。有些問題不能不問:這場戰爭誰贏誰輸、誰是得利漁翁?戰爭的路徑是必然抑或偶然?環環相扣的敵我決策孰得孰失?戰爭真的就此結束了嗎?恐怖組織仍在,反恐如何進行?20年悲劇換得什麼樣的教訓?

這篇文章可能掛一漏萬,但也是我做國際新聞編譯工作二十年,嘗試梳理的解答。 (相關報導: 世界走走》舉報墮胎有錢拿、Uber司機也受罰?德州墮胎法案上路一週記 更多文章

反恐戰爭的A面:奧薩瑪的「慘勝」

2011年5月2日凌晨一點,巴基斯坦北部城市亞波特巴德(Abbottabad),當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面對獵殺他的美軍特種部隊時,他想到了什麼?在世人黑白分明的理解與想像中,奧薩瑪/基地(Al-Qaeda)與美國/盟邦是邪正對決、勢不兩立。賓拉登當然憎恨美國,但其實他無意「消滅」美國,他發起「聖戰」(jihad)的目的在於迫使美國(與其盟邦)退出穆斯林世界:全面撤離在相關地區的駐軍、不再包庇相關國家的貪腐高壓政權、不再力挺以色列壓迫巴勒斯坦人、不再壟斷中東地區的化石燃料利益。這些理念都值得探究,有多種途徑可以嘗試,但奧薩瑪選擇了最激烈、最不留餘地的一種——恐怖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