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訓練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掌握3秘訣引導,讓小孩習慣專心用餐

如何訓練小孩好好吃飯?掌握3個祕訣,讓孩子習慣專心用餐(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有些人喜歡與他人一起用餐,有些人則十分厭惡。面對吃得到處都是的人、邊噴口水邊說話的人、只顧盯著手機的人、毫無同理心急著吃完離座的人、不管其他人都已吃完甜點卻仍一顆一顆吃著飯粒的人……等,你會想時常與這些人一起用餐嗎?

想好好用餐,必須具備哪些能力?

若想培養出社會化程度高的人,就必須擁有良好的餐桌禮儀。而餐桌禮儀,則得由「坐在一起用餐」開始著手。

1.衝動調節能力:不會吃到一半就為了周圍的新事物起身、相互追逐。

2.耐心:如果是對食物沒什麼興趣的孩子,「乖乖坐著吃飯」絕對比玩玩具來得無聊。因此,要坐在定點、好好吃飯,孩子就必須擁有能克服無聊的「耐心」。

3.運動調節能力:能避免吃得到處都是。

4.觀察周圍的能力、管理時間能力:用於配合他人的吃飯速度。

5.自主控制的能力:懂得哪些食物該吃多少份量,才能在不暴飲暴食的同時攝取到均衡營養。

6.專注與他人對話的能力:用餐時能與他人對話溝通。

想成為一個能與他人一起用餐的大人,上述的各種自我調節能力缺一不可。

為什麼要教導孩子好好坐下來一起吃飯?

即使是大人,偶爾也會在上班途中吃早餐,或是邊工作、讀書邊吃東西吧?既然如此,為什麼必須教導孩子好好坐下來一起吃飯呢?

雖然大人會在趕時間時邊走邊吃,但也能在必要時與他人一起坐下來好好吃飯;換句話說,即是有能力根據不同的情況,多樣化地調節自我行為。然而,孩子卻無法這麼做,因為他們尚未具備能調節自己坐在固定地方吃飯的能力。

萬一沒有及早培養這項能力,很有可能會發生在學校用餐時間時,孩子仍到處跑來跑去,將食物撒得到處都是、受傷或是妨礙他人等情況。這些行為都會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甚至被老師責備。最後,孩子就會變得很難擁有與他人一起享受用餐的時光。因此,必須從小開始教導孩子,如何在用餐時間坐在固定位置吃飯。為了預防孩子在學校用餐時間發生尷尬的情況,建議父母能在他們上小學前事先開始進行定點、定時完成用餐的訓練。

父母常見的錯誤

1.追著孩子餵他們吃飯

因為孩子不吃飯,導致大人追著餵食的景象並不罕見。孩子吃了父母給的一口食物後,又立刻奔向有玩具的地方;於是,父母便拿著湯匙追了上去,嘗試餵孩子再多吃一口。如果只讓「用餐」囿限於「只是單純在攝取營養」,孩子將難於發展耐心、時間概念、專注於用餐或對話的能力,以及使用餐具的運動調節能力等。

2.在用餐時間提供孩子科技產品

為了讓孩子能乖乖坐好吃飯,經常可見到大人在用餐時間給予孩子科技產品的畫面。偶爾為之倒是無妨,但每次都得採取這種方式的話,可就是個問題了。在用餐時間,孩子必須專注於「吃東西」這項行為,同時自主調節該吃些什麼與吃多少份量;在與他人對話時,也能培養適當參與談話的自我調節能力。然而,當孩子全神貫注在科技產品時,就很難培養相關的能力了。試著想像一下那些在學校、公司三五成群用餐時,一旦少了手機就會忍受不住無聊的人─沒人會想要和這種人一起用餐。 (相關報導: 聽話的乖孩子長大變「啃老族」!精神科醫師:繭居族不是父母太寵,而是不夠寵造成的 更多文章

3.隨意站著解決一餐

孩子會模仿他人在用餐期間彼此對話、交流的模樣,即使是偏食的孩子,也會因為看見他人開心品嚐的景象,而對其他食物產生好奇心。若父母費心準備了餐點、要求孩子坐好吃飯,那麼自己也請不要只是站著隨便吃吃就當作一餐。若孩子能與父母一起坐好吃飯的話,他們將會學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