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震生觀點:奈及利亞總統大選首次打破宗教平衡慣例

提努布(Bola Tinubu,中)當選奈及利亞總統。(AP)

非洲第一大國奈及利亞在二月下旬舉行總統大選,該國過去曾發生多次軍事政變,也經歷過地域矛盾及內戰,更飽受族群衝突及激進伊斯蘭主義所擾,唯一不變的是世紀之交展開的四年一次民主選舉,不僅總統任期限制受到尊重,同時還經歷過政黨輪替。基於其為非洲第一大國,因此這次選舉備受重視。

奈及利亞曾在一九六六(兩次)、一九七五、一九八三、一九八五、及一九九三發生六次軍事政變,境內三大族群約占總人口三分之二,其中北方信奉伊斯蘭教的豪沙—富蘭尼族(Hausa-Fulani)約占三成六,南方兩個主要信奉基督教的猶魯巴族(Yoruba)及伊波族(Ibo)則有三成。豪沙與富蘭尼族原是兩個不同的族群,但因具相同宗教信仰及透過通婚結親,因而有時被視為同一族群,但人口比例上豪沙族是富蘭尼族的五倍。族群的矛盾曾導致東南方的伊波族在一九六七年脫離聯邦,宣佈獨立,聯邦政府經歷了兩年半的內戰—比弗拉戰爭(Biafra War),才結束這項分離主義運動。

為了避免地域矛盾及宗教分歧對政治造成負面的衝擊,民主化後在總統大選時,主要政黨會在提名人選方面,將區域及宗教平衡納入考量,也就是如果總統提名人來自北方,副總統則選擇南方人,如果前者是穆斯林,後者就挑一位基督徒為搭檔。一九九九年來自西南方猶魯巴族的基督徒奧巴桑喬(Olusegun Obasanjo)代表人民民主黨(Peoples Democratic Party,PDP)參選總統,他的副手就是東北方富蘭尼族(Fulani)的阿布巴卡(Atiku Abubakar)。二○○三年,前任軍事政變領導人、現任總統布哈瑞(Muhammadu Buhari)首次投入總統大選時,基於本身是北方富蘭尼族及伊斯蘭信仰的背景,他選擇出自南方的前參議院基督徒議長歐卡迪波(Chuba Okadigbo)為副手,挑戰奧巴桑喬及阿布巴卡的組合。

不僅總統大選的搭檔有此考量,當奧巴桑喬兩任屆滿時,執政的人民民主黨在二○○七年的總統大選,決定選擇北方富蘭尼族的穆斯林省長亞拉杜阿(Umaru Musa Yar’Adua )為總統候選人,搭配他的則是南方基督徒省長約拿單(Goodluck Jonathan),顯示政黨提名也希望總統候選人的地域、族群、及宗教背景能夠輪替。不過,亞拉杜阿並未做滿第一任就因病過世,同時他不能視事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在約拿單上臺且又競選個人的第一任後,北方的穆斯林感覺到如果他再競選連任成功,等於從一九九九至二○一九的二十年中,出身於北方的穆斯林政治人物僅擔任兩年的國家領導人,其餘十八年都是由南方的基督徒出任,太吃虧了。這或許說明為何約拿單在二○一五年競選連任時敗給了四度叩關、來自北方信奉伊斯蘭教、屬於富蘭尼族的布哈瑞,後者的副總統則是出身於奈國第一大城南方拉哥斯的基督徒律師歐欣巴喬(Yemi Osinbajo)。 (相關報導: 強人勢頹、天災通膨 2023年這4個國家的大選值得關注 更多文章

執政的全民議會黨(All Progressives Congress, APC)今年推出的總統候選人提努布(Bola Tinubu)打破慣例,選擇同為穆斯林的前北方波諾省(Borno)省長謝提馬(Kashim Shettima)為搭擋。雖然提努布來自西南的拉哥斯(Lagos),與謝提馬有地域的平衡,但是這是過去二十年民主選舉中,首次出現沒有宗教考量的名單。反觀代表PDP參選的前副總統阿布巴卡的副手,是南方三角洲省(Delta)的基督徒省長歐寇瓦(Ifeanyi Okowa),兩人在宗教及地域都能互補。除了這兩大政黨的候選人外,另一個頗具實力的挑戰者是工黨(Labor Party, LP)候選人歐比(Peter Obi),前南方阿南布拉省(Anambra)的基督徒省長,屬於伊波族,他的副手是信奉伊斯蘭的富蘭尼人、來自北方卡杜納省(Kaduna)的前國會議員巴霸—阿梅德(Yusuf Datti Baba-Ah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