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籲把握5日黃金用藥期可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更可降低近三成長新冠機率

左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衛教大使王宇婕、社團法人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怡君。(圖/黃睿筌攝)

隨口罩解封、輕症免隔離政策陸續實行,如何與病毒共存將成今年度重要課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針對我國確診過民眾進行生活品質影響調查,六成確診者表示染疫後,睡眠、情緒、記憶力、專注度等皆受到影響,甚至以體力影響最為有感。四成確診者自認有長新冠症狀,平均每位民眾至少就醫0.73次[1],對我國健保資源造成影響。為持續提醒民眾對新冠肺炎應維持警覺,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邀請王宇婕擔任新冠肺炎衛教宣導大使,更打造「防疫胖卡專車」,將巡迴北中南10據點,深入鄉里守護全台民眾遠離新冠。

國內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六成曾確診者認為生活因新冠影響,體力改變最有感

為了解新冠肺炎及長新冠對台灣民眾影響程度,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年2月針對全台確診民眾進行「新冠肺炎對生活影響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六成民眾自覺染疫後日常生活出現影響,其中以體力最明顯,四成確診民眾自認有長新冠症狀,其中近七成表示症狀已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罹長新冠民眾平均就醫0.73次,其中就醫後未改善且認為仍需就醫治療以神經性症狀、心血管系統症狀最嚴重,其次為全身性與消化系統症狀僅四成高風險族群確診後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表示,從問卷結果來看,台灣長新冠的發生比率不低,其中需要關注的部分是,高風險族群應該積極採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卻仍有六成未達到,恐加重長新冠症狀的發生,且易引發重症與死亡風險。王復德理事長補充,根據問卷統計推估,長新冠患者平均就醫0.73次,若以全台灣一千多萬已確診者統計,健保資源至少約已投入至少18億支出治療長新冠。若以近期新增確診人數預估,每季恐約投入2億元健保資源,在國人健康與國家經費雙重打擊下,長新冠可謂是台灣新危機!

長新冠勾勾纏 美國八成長新冠患者生活受限

除台灣之外,國際上同樣也可看見許多民眾受長新冠影響。台灣感染管制學會陳宜君理事長也指出,長新冠常見症狀包含容易疲勞、肌肉痠痛、思考或注意力下降、味覺或嗅覺異常、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多元且遍及全身。且美國CDC統計指出,八成長新冠患者認為日常生活受限,其中對40-69歲民眾影響尤為明顯。

新冠肺炎不只會有長新冠問題影響生活,更可能損害多重器官造成長期傷害。根據研究追蹤顯示,近七成民眾確診半年後,至少有一處器官受損,肝臟、心臟、脾臟、肺臟等功能出現異常。國際權威期刊《Nature》研究公布,確診新冠後發生肺栓塞、心臟疾病、中風、糖尿病等風險皆大幅增加,甚至提升死亡風險約1.6倍,顯示病毒造成的長期傷害不可輕忽。

陳宜君理事長解釋,造成長新冠的主要原因為確診後病毒殘留體內而導致免疫系統異常,目前已有研究指出確診5日內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除可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更可降低近三成長新冠機率,積極用藥會是目前最好防範長新冠與重症的解決方案。 (相關報導: 今日新增9980例本土、42例死亡!確診康復半年後「肺部竟長出肺結節」,醫師示警3種人要小心 更多文章

醫:下周起輕症免隔離,接觸病毒機會增,高風險族群仍應及時快篩就診服藥

今年受邀任新冠肺炎衛教大使的王宇婕也首度分享,去年罹患新冠肺炎至今已超過半年,但體力、思緒、記憶力仍受影響,不僅明顯感覺到背劇本速度變慢,甚至也曾在收工時出現頭暈嘔吐的狀況。因此,今年初至日本旅遊時,雖然防疫政策已放寬許多,仍非常小心,隨時用酒精消毒、回飯店時用肥皂洗手,時常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就是希望不會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