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談抗戰軸線翻轉之持久抗戰前的全面布局

為了持久戰,蔣中正當時做了甚麼準備呢?(資料照)

「學界探討蔣中正對淞滬會戰之戰略時,常指出蔣有意藉擴大上海戰事,誘使日軍由北往南之進攻軸線,轉變為由東向西仰攻之不利態勢。會戰後,國軍雖傷亡慘重,但迫使日軍作戰重心南移,可說獲得了戰略上的成功。此一「軸線移轉說」遭到許多質疑,正反意見紛陳,至今仍未有定見」──蘇聖雄:《蔣中正對淞滬會戰之戰略再探》(國史館館刊第四十六期/2015年12月,頁61~101)

抗戰前夕中國與日本經濟與軍力比較

抗戰爆發那一年(1937年),中國政府一年的財政預算約為4億美金(11億6,000萬元法幣),日本則高達66億6,000萬美元。當時中國人口總數約為4億5,000萬至5億人,日本則不足1億人,因此日本之國民生產總值為中國之15倍之多,而日本人平均國民所得為中國的70倍。日本的產業結構,1930年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為38:62,到1932年,以軍工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重改變為58:42。為侵略戰爭扎下了堅實的基礎。在1937年時,日本的軍事預算,陸軍為7.3億日圓、海軍為6.8億日圓──總計14.1億日圓(註一)。以1939年,1美金可兌換4日圓的匯率來計算,14.1億日圓約等於3.525億美金(註二),這個數字跟整個中國全年的財政預算差不多。

中華民國在「七七事變」之前,兵役制度尚在初創階段,因此採行的是徵募併行辦法,不但制度不夠完善,其中也有不少弊病(註三)。當時陸軍部隊計有步兵師177師,獨立步兵旅60旅,獨立步兵團43團,騎兵師9師,騎兵旅5旅,騎兵團3團,砲兵旅4旅,砲兵團18團,砲兵營15營,工兵團2團,交通兵團3團,通信兵團2團,憲兵團11團3營,官佐共136,000餘員,士兵1,893,000餘人,合計2,029,000餘人。而其中有配備德製武器的一流作戰部隊只有80,000人(註四)。同一時期,空軍擁有飛機600架,其中作戰飛機305架,實際能作戰的只有223架(另外一說是只有91架可用),能執行任務的飛行員只有620人,最糟糕的是──飛行員的飛行訓練並不足,1937年8月14日,接到命令的空軍去轟炸日本出雲號巡洋艦,結果將炸彈扔到上海中央大樓旁邊和上海最繁華的街道上,甚至誤炸了美國輪船「總督號」和英國軍艦(註五)。海軍在1937年開戰之初船艦總噸位僅有68,000餘噸,海軍官兵總共約為25,000人左右。最糟的是,陸軍官兵識字比例甚低,部隊中行伍出身的軍官不少,高階軍官基本上都沒有受過完整的陸軍大學指參教育,缺乏大部隊的指揮能力(註六)。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德勒斯登大轟炸與台北大空襲 更多文章

民國26年(1937年),上海各界慰勞國軍(德式)88師官兵。由於缺乏經費,因此國軍的德式師,只配備了輕武器,缺乏自動武器與重砲,基本上只勉強達到德軍1932年輕步兵師的標準。(作者提供)
民國26年(1937年),上海各界慰勞國軍(德式)88師官兵。由於缺乏經費,因此國軍的德式師,只配備了輕武器,缺乏自動武器與重砲,基本上只勉強達到德軍1932年輕步兵師的標準。(作者提供)

日本在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到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之前,已經進入現代化國家之林,由於具有完備的後備動員法令與能力,因此當時只有7,063萬人口的日本,役齡男子卻高達1,693萬人,其中可供徵兵的人數約占役齡男子的56.2%,約1,000萬人。雖然戰前日本僅有17個常備師團──38萬人;預備役及後備役則高達161萬多人;另第1、2補充兵約為240多萬人,合計420萬人左右。在抗戰爆發後日本陸軍立刻增加到40個師團,總兵力擴增為100萬人,而每一個師團的裝備同等我們一個師裝備的3倍以上(如下表)。日本陸海軍的戰鬥機與轟炸機總數超過2,700架,同時已經具有自主設計生產飛機的能力,每年可以製造各式飛機高達1,580架,全國總計擁有各式飛機超過20,000架。海軍:兵力總數為127,000人,配備有近280萬噸兵船的海軍。當時日本已經有自製戰鬥艦艇的能力,每年造船能力為47萬噸。航空母艦至戰爭結束前有40艘,1937年開戰之初時有6艘航空母艦,總噸位超過110萬噸,為當時世界第三大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