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學術醜聞的台大,在新校長遴選的過程中,候選人或在臉書,或在治校理念說明會現場,端出他們的治校理念,確實讓人有些想像的空間。
例如管中閔以「史丹佛 2025」為例,指出在未來大學,知識不應是「套裝知識」,而是「以學習者為主體,重視人本價值,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因應複雜變局的各領域人才。」王汎森作為歷史學者,表示將為台大建立人文氣息的文化,並「把世界帶進台大,把台大帶到世界」。陳弱水希望為台大培養「具通識的專業人才,立足國際一流大學之林。」他將鼓勵學系「降必修學分,性質相近的學院,可考慮大一不分系。」「人本價值」、「人文氣息」、「具通識的專業人才」、「大一不分系」,聽起來很熟悉,又很崇高的話語,卻都是歐美名校辦學的理念。
耶魯大學校長Richard Levin曾說過,通識教育才是本科教育的核心,目的不只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批判能力,更在為年輕人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哈佛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William Kirby,2006年到中國參加「北京論壇」,在北大演講時,特別指出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四大目標:第一,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公民;第二,讓學生“認識自己”;第三,不為學生的職業作準備,而是為未來將碰到的環境變化準備;第四,培養學生的道德倫理觀。2012年6月,他再度到北京清華大學演講,特別強調教育與訓練的差異;前者強調人文教育在本科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為了達此目標,歐美名校的通識課程設計,皆有其理念、目標及特色。所以哈佛大學及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就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
但對照台大最近通識教育的改革,毋寧是令人失望的。台大副教務長康仕仲在2017年3月第69期「通識在線」為文指出,自105學年度起,台大「將更多所謂專業基礎科目採計為通識學分,」他認為「有更多可以採計為通識學分的課程納入,意味著修習更具彈性,舉例而言,學生轉系,或放棄雙主修、輔系時,已修課程可能可以採計為通識學分,不會有學分被浪費之虞。」副教務長康仕仲指出,「通識學分≠通識課程,只要能讓學生跨出自身主修,所修課程即可計入通識學分。」
這樣的變革,依台大前教務長莊榮輝在同期「通識在線」的分析,就是「原來18通識學分先降為15學分,然後其中的6學分可以『基本能力課程』充抵,3學分可由『大一國文』充抵,剩下的6學分又可選修各學系『大一專業基礎科目』充抵,同時將學院的指定領域一律降為3個。」莊榮輝指出,此次變革「大量加重這些抵認課程的學分,再加上大一國文也可抵認3學分,只要所選課程能符合3個通識領域之要求,學生可能完全不須修到原先通識教育中的人文藝術、公民社會、自然科學等素養課程,用制度變革以前的角度看來,就是幾乎可以不用修習通識課程。」 (相關報導: 周平觀點:板塊擠壓中的大學通識教育 | 更多文章 )
資深通識專家黃藿教授在同期刊物中也為文說明,台大上一輪通識教育課程的規劃,曾完成《台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提出三種建議方案:一、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模式;二、均衡選修(Equal Distribution)模式;三、學院核心課程模式。黃藿遺憾地指出,台大目前的通識變革,「並沒有經過足夠的研究與檢討前置作業,就在論述不足的情況下通過了新的通識教育學分與修課規定的改變,手段之粗糙不免令人遺憾。」他批評,「這樣的通識課程學分抵免與採計,除了討好學生外,有怎樣的理據,或是否符合通識教育的目標與精神,或者有更高深的教育理念做為指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