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決選24日投票,不但將決定未來5年的國家領導人,也將深刻影響歐洲、跨大西洋、自由民主與威權獨裁兩大陣營乃至全球的地緣政治與經濟貿易。支持歐盟、北約、全球化與進步價值的中間派現任總統馬克宏,對決反歐盟、反北約、反全球化、反進步價值的極右派女將勒潘。
選前各方最後民調顯示,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以10%到12%的差距領先勒潘(Marine Le Pen)。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預測馬克宏有95%的機會勝出(勒潘5%)。但心意未定的選民不在少數,逾1/4選民表示將拒絕投票或者投廢票,而且勒潘今年的表現遠勝於5年前第一次與馬克宏對決。台灣時間25日凌晨2點投票所出口民調揭曉之前,一切都在未定之天。

「20年來第一位連任的法國總統」vs.「法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馬克宏之前的3位法國總統,沒有一位連任,原因分別是憲法任期屆滿(席哈克)、尋求連任失利(薩科齊)、放棄連任機會(奧朗德),馬克宏將努力打破這道籠罩20年的「魔咒」。勒潘則追求更顯眼的歷史地位:法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二戰之後歐洲主要國家第一位極右派領導人。
勒潘的納粹同路人父親老勒潘(Jean-Marie Le Pen)2002年也曾殺進總統大選第二輪,法國社會震驚之餘,左、中、右派選民大集結,構築「共和國陣線(Republican Front)」,擁戴保守派時任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擋下極右派洪水猛獸。2017年勒潘對上馬克宏,「共和國陣線」再度發威,讓她以33.9%對66.1%慘敗。今年呢?分析家普遍認為馬克宏要自求多福。

抵抗極右派的「共和國陣線」今年恐難再現
從4月10日第一輪投票來看,馬克宏得票率只比5年前稍稍增加,傳統左派的社會黨(PS)與傳統右派的共和黨(LR)確定泡沫化,包括勒潘在內的極右派與極左派得票率加總逼近6成。如此一來,第一輪得票率21.95%的極左派候選人梅蘭雄(Jean-Luc Mélenchon)儼然成為「造王者」。
梅蘭雄呼籲支持者「一票都不投勒潘」,但卻不提是否支持馬克宏。出身社會黨的馬克宏,5年前被定位為「中間偏左」,如今卻普遍被視為「中間偏右」,讓許多極左派選民認定他「背叛」,因此無法「含淚投票」。另一方面,勒潘近年深耕低收入、低學歷藍領階層,本屆大選主打「荷包議題(pocketbook issues)」,並努力「柔化」極端形象,讓許多極左派選民對她改觀。 (相關報導: 《黨要我們在一起》:紅色恐怖統治之下,那些「假裝愛著」的人,後來還願意再愛嗎? | 更多文章 )

勒潘當選將嚴重衝擊歐盟、北約,推行親俄政策
其實若只看統計數字,馬克宏的經濟政績並不差,高成長率、低失業率都值得稱道,但他「富人的總統」形象深入法國人心,過去推動的一些改革(提高燃料稅、延後退休年齡⋯⋯)讓中下階層很不是滋味,也予勒潘可乘之機。在移民與宗教議題上,勒潘主張大幅限縮移民、全面鎮壓「伊斯蘭主義(Islamism)」;馬克宏雖然也加強管制移民、對抗伊斯蘭教極端派,但也會試圖避免引爆有如「內戰」的社會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