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士重新奪取阿富汗的控制權後,世界各地的伊斯蘭聖戰主義支持者都在慶祝。也門等地有人放煙火,索馬里有人派發糖果,而亞洲南部的伊斯蘭主義者也在網絡上慶祝,稱美國撤退是他們擊倒西方軍事力量的勝利。
現在專家就開始擔心,中東和亞洲中區地區都迎來新一輪的聖戰主義。最大的威脅,來自極端組織基地和伊斯蘭國武裝組織,它們在過去數年被打擊後實力減弱,但仍然活躍。
神學士與美國談判的時候承諾,不會為計劃向西方目標發動攻擊的極端組織提供庇護,但它與基地仍然有十分緊密的聯繫。
至於伊斯蘭國,它是基地的對手,專家認為它將會面臨壓力去顯示自己仍然活躍。一個稱為「伊斯蘭國呼羅珊」(Islamic State Khorasan,簡稱IS-K)的伊斯蘭國分支,早在美國仍然未完全撤離前,已經在喀布爾機場發動襲擊,造成約170人死亡,包括13名美國士兵。
美國蘇凡中心(Soufan Center)安全事務分析員克拉克(Colin Clarke)這樣總結:「神學士在阿富汗有最重要的角色,阿蓋爾達是個過渡性聖戰組織,希望重建自己的網絡。伊斯蘭國也一樣,但因於它是基地和神學士的死敵,它要這樣做並不容易。」
它們如何建立起來?
神學士和基地是當地人為了抵抗蘇聯入侵,在1980年代末建立的組織,在1990年代初阿富汗內部衝突中也扮演了角色。
伊斯蘭國就是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的產物,它原本是基地在伊拉克的分支,在美國入侵後由這個分支的殘部組成。美國在2007年向伊拉克增派軍隊後一度減少活動,但在2011年重新活躍起來。
基地是沙烏地富豪本拉登(Osama bin Laden )創立的組織,名字的意思可以翻譯成「基地」或「網絡」,因此它的名稱有時候在中文被翻譯為「基地組織」。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它為抵抗蘇聯軍隊的回教徒提供了物資和武器支援。
本拉登也在全球各地的伊斯蘭國家招攬成員,加入基地。
至於神學士,它的名字在普什圖語意思可以翻譯成「學生」,在1990年代初蘇聯撤軍後,在巴基斯坦北部冒起。外界相信這個主要由普什圖人創立的運動,最初在主要由沙烏地阿拉伯資助的神學院出現,教授一些強硬派的遜尼教教義。
神學士向這些住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交界的普什圖地區的人承諾,一旦掌權,就會重建當地的和平和秩序,同時按自己的解讀,執行伊斯蘭律法。它之後快速地擴展自己在阿富汗的影響力,1996年奪取喀布爾,把當時的總統布爾漢努丁·拉巴尼(Burhanuddin Rabbani)趕下台。
到了1998年,神學士已經成功控制阿富汗約90%的國土。
但基地在伊拉克的分支同時也有這種擴展全球的計劃,它的想法與基地最初的想法也不同。於是它在2006年吸納了其他極端組織,改名為「伊拉克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它在2011年趁著敘利亞內戰時進入當地,再次更改名稱稱為「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自稱為以伊斯蘭教法治國的「哈里發」(caliphate),同時立即與基地切割關係。
它們各自如何解釋伊斯蘭教義?
神學士、基地和伊斯蘭國其中一個最大的共通點,是它們都以強硬的方式解讀遜尼派伊斯蘭教教義。
倫敦國王學院學者格羅皮(Michele Groppi)介紹說,這三個組織都認為,社會和政治生活都離不開宗教生活。「他們相信以宗教名義使用暴力沒有問題,同時也是義務,一個不願意戰鬥的人就是差勁的回教徒。」
格羅皮指出,這種看法源於他們對一些經文嚴格地按字眼解讀,但其實這些經文編寫的時候,情況和面對的威脅完全不同。
「可蘭經與聖經一樣,有許多一些嚴苛的條文,但大多回教徒一般來說都不會理會那些條文。他們會認為,條文在宗教開始時會有意思,因為當時教派的確受到威脅。當時發動聖戰的確符合邏輯。」
一些專家認為,神學士、基地和伊斯蘭國之間最大的分別,在於它們有不同程度的極端主義。
它們的目標有什麼分別?
神學士的目標主要只在阿富汗境內,基地和伊斯蘭國就希望把影響力擴展全球。
神學士在1990年代掌權時執行嚴格的伊斯蘭律法,包括對女性有嚴格規範和嚴刑峻罰,包括公開處決、鞭打和斬斷手掌。它再新掌權後,民眾害怕它會重回舊路,因此希望逃離當地。
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學者比曼(Daniel Byman)指,基地和伊斯蘭國的教義更嚴格。他接受BBC訪問說,神學士的目標「是把阿富汗回復到理想化的伊斯蘭時代」,而不是改變其他國家。
而雖然基地和伊斯蘭國都希望在全球擴張,並建立「哈里發」,它們有一點十分不同。
「伊斯蘭國希望現在就建立哈里發,但基地認為這並不是時候。他們相信聖戰團體和回教社會都未凖備好,因此這不是他們的優先目標。」
它們的敵人是誰?
神學士、基地和伊斯蘭國都有共同的敵人,但它們之間也有衝突。
美國和西方陣營是它們主要的敵人,連帶一些奉行政教分離的國家也是一樣。比曼認為,一開始的時候伊斯蘭國比基地更暴力,除了西方社會,「他們對一些不認同他們想法的回教徒也爆發了一個世俗的鬥爭。」
另一個主要的分別,是伊斯蘭國會攻擊中東地區什葉派的社區,但基地不會這樣做。比曼說,雖然基地同樣認為什葉派信徒是叛徒,「但殺害他們太極端,也浪費資源,同時不利聖戰計劃」。
神學士掌權也進一步分化各方的權力,因為伊斯蘭國認為神學士與美國談判令它們變成叛徒,但專家指出雙方其實不完全是敵人,因為它們都與一個稱為「哈卡尼網絡」(Haqqani network)的組織有聯繫。
發動襲擊的方式
它的訊息主要是指聖戰是每個伊斯蘭教徒的責任,但必先完成基地組織的任務。
比曼認為,伊斯蘭國的宣傳訊息也差不多,但方式「更暴力」。他形容在伊斯蘭國來說,「恐怖主義是革命戰爭的一部份。在他們控制的地區,他們會進行大規模處決行動、公開斬首和強暴。他們希望令當地民眾害怕他們,最終順從他們的指令。」
伊斯蘭國2014至2017年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大幅擴展了控制的地區範圍,但之後被西方軍隊、庫爾德族武裝部隊和俄羅斯支持的敘利亞軍隊擊退。
它最終在2019年失去敘利亞最後一片領土後宣佈解散,但之後改變成一個秘密網絡,繼續是威脅。伊斯蘭國的阿富汗分支「伊斯蘭國呼羅珊」在8月26日攻擊喀布爾機場,造成最少170人死亡,它同時也對阿富汗的少數民族發動攻擊。
神學士方面,它在過去數星期針對阿富汗政府發動攻擊,奪取不同城市的控制,最終取得首都喀布爾的控制權。
多方的說法指出,神學士的戰士處決了許多阿富汗士兵,同時實施了許多嚴厲的罰則和限制,尤其是針對女性。
但倫敦國王學院學者格羅皮認為,神學士在說服民眾接受他們管治方面有改變,讓對方接受神學士可以解決貪污等問題,尤其是在郊區。
招攬戰士的不同
神學士、基地和伊斯蘭國都在自己所位處的地區招攬戰士,承諾聖戰可以拯救和「淨化」他們的宗教。但基地和伊斯蘭國還能在中東以外的地區,招攬戰士。
羅皮指伊斯蘭國利用網絡,招攬許多在控制區外的人為他們效力,形容「這是他們最成功的地方」。
這種攻擊,包括2015年在巴黎的一次襲擊,它由一些曾經在戰場作戰的武裝份子發動,造成130人死亡,被視成法國在和平時代最嚴重的襲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