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的增加與沒落的開始:《皇帝的家書》選摘(2)

英國使節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之子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圖中)1793年跪見乾隆皇帝,但乾隆並未接受英方提出的貿易請求,後來英國對中國使用武力解決貿易糾紛和其他問題,而這場鴉片戰爭也成為大清衰亡的關鍵之一。(資料照,澎湃新聞)

大清帝國的領土,在乾隆皇帝時期擴展到最廣闊的範圍,經濟力也達到巔峰;換句話說,自此之後便開始走向下坡。在乾隆皇帝統治的鼎盛時期,已經可以看見大清帝國衰退的徵兆。生於1711年的乾隆皇帝,至1769年為止,在位年數長達60年。為了迴避突破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的紀錄,乾隆皇帝讓位給兒子嘉慶皇帝,但並未釋出實權,直至1799年,才以89歲高齡駕鶴西去。

自建國以來,大清帝國代代有勤勉且才能卓越的皇帝坐鎮,還有兼任軍隊和官僚的八旗,作為忠誠於國家的統治階級。但是,到了乾隆皇帝統治時代後半,卻明顯且迅速地轉為鬆散,其箇中緣由,想必是乾隆皇帝殲滅了自康熙皇帝以來未能拔除的心頭大患──中亞的準噶爾帝國,導致精神上的鬆懈所致。

準噶爾是蒙古裔遊牧民族最後的帝國,領有環繞著清朝版圖的北蒙古、西藏、青海和新疆地帶,曾經是清朝最強大的敵手。1755年伊犁的準噶爾帝國被清朝所滅,反叛的阿睦爾撒納(Amarsanaa)也在1757年病逝於西伯利亞。位於窩瓦河畔的西蒙古(瓦剌)族土爾扈特部(Torghut),得知伊犁人口銳減的消息,在歷經7個月艱困苦難的流亡,最後終於在1771年東歸伊犁。

乾隆皇帝眼見土爾扈特部離開俄國、自行歸順清朝的舉動,十分欣喜,特地以土爾扈特部東歸為題,創作3篇詩文。(譯注:《伊犁將軍奏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全部歸順詩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在以滿文、漢文2種語言寫下的御筆創作中,乾隆皇帝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終於完成了他所尊敬的皇祖──康熙皇帝也未能完成的豐功偉業,成功地讓全蒙古地區歸順於清朝麾下。

1794年,英國國王喬治3世(George William Frederick)派遣使節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訪清,經過與官僚間繁瑣複雜的折衝斡旋之後,最後終於在熱河的離宮,獲得謁見乾隆皇帝的機會。然而,面對要求開放通商的英國使節,乾隆皇帝卻以天朝「地大物博」,也就是清朝土地遼闊、物產豐饒,不需要仰賴外國生產的物品進行補足這一理由作為回應,而馬戛爾尼所提出的請求,全都被打了回票。在馬戛爾尼所留下的日記中,有一段文字是:大清帝國「只能憑藉著巨大的身軀和外觀,好讓鄰近諸國心生畏懼,實際上和老舊破敗、傷痕累累的戰艦沒有兩樣」(《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從乾隆皇帝退位後立即出現的苗亂和白蓮教之亂等現象來看,馬戛爾尼的這段話,應該不能說是他因未能達成要求,才口出惡言的結果。 (相關報導: 全球頭號鴉片生產國:阿富汗!每年創造12萬「工作機會」,神學士每年獲利上億美元 更多文章

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7年-1806年)(圖/澎湃新聞)
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1737至1806年)(資料照,澎湃新聞)

鴉片戰爭與俄國的入侵

在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歷史中,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揭開「半殖民地」的「近代」序幕,從而與鴉片戰爭以前、自秦漢帝國以來「封建社會」的「古代」,做出時代的區隔。創造出中國這一套近現代史觀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階級,在1937年爆發的中日戰爭中,不願承認「中國的近代化說到底,其實是受到日本影響」,才將中國「近代」的初始,定位在接受西歐文化衝擊的鴉片戰爭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