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Netflix《我是千尋》為何劇情平淡,看完後勁超強?電影3大成功之處,打破日本人際潛規則

Netflix《我是千尋》細膩的劇情,勾勒出對生活瑣碎的體悟與釋懷。(圖/取自imdb官網)

編按:Netflix《我是千尋》(Call Me Chihiro)故事改編自安田弘之筆下的原著漫畫《千尋小姐》,劇情講述一位隱退的性工作者,來到海濱便當店打工開啟了新的生活,透過與不同小人物的互動,細膩筆觸勾勒出的是對生活瑣碎的體悟與釋懷,打破了日本社會的社交潛規則。

要不是因為主演是有村架純,我可能就錯過《我是千尋》(Call Me Chihiro)這部有意思的片子。Netflix對於影片的簡介總是讓人感到莫名奇妙,一點都不吸引人。然後用啥性工作者這麼政治正確的名詞,為何不直接翻成風俗業或八大行業等等比較接地氣的用語。

因為我是衝著有村架純去看的,那些無聊的簡介最後還是沒有影響我觀看意願,看完覺得還好有看,劇中很多情節真得觸動我的心,把一些生活上的細微感觸描繪出來。這些感觸沒有對或錯,好或壞、黑或白的判斷內涵,就單純是個人經歷某些常見社交情境時,不由自主油然而生的心境。

1. 日本這個社會

我是千尋(圖/取自Netflix YouTube)
《我是千尋》劇照。(圖/翻攝自YouTube)

常說日本社會是一個集體主義的社會,集體對個人的壓制很大,每個人都會在社會中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會有一堆繁文縟節規定,要求個人啥能做,啥不能做,應該盡什麼義務,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個人就依循這些角色規則扮演自己,人際交往互動也必須依循這些規則而運行。

當然每個社會都有這些規則,但日本特別嚴格,所以才會有「讀空氣」這種奇妙的詞彙。

在這種層層嚴密規則主導下的社會,自然是一個很壓抑的生活環境,個人時時要警惕內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既定的角色規則,是否有逾越大家都遵守的界線。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心安理得地甘心接受這些規則,還是會有人想衝破這壓抑的規則體系,讓自己自由解放,活出自己的本性。不過要打破社會規則,通常也會面臨體系上強大的反作用力,個人與社會會碰撞出很激烈的衝突摩擦。另外在打破規則的同時,個人原本內心長期被體制馴化的小警總也可能會冒出來,讓內心感到猶豫、慌張不安甚至出現愧疚感。

打破社會規則通常會有不小代價,不論是外在的社會交際,還是內在的精神狀況都會面臨衝突。心理素質不夠堅強,可能會搞到遍體鱗傷。

但有沒有不受社會規則所侷限但又能在社會中悠游自在生活的可能,《我是千尋》就是展示了這種可能性:生活在社會中但又與社會固定角色斷絕連結,不被社會規則所定義,就像是社會中的浮萍,不附著固定於特定的地方,而是隨著波浪不斷地漂泊,隨遇而安。在本片中,千尋所有的關係都是短暫的,偶然的,即使交往曾經深入到彼此的內心深處,感動對方,但這關係也是暫時,不會凝固,隨時可以斷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徐志摩〈再別康橋〉、〈偶然〉這兩首詩真得很貼切本片的意境。我看完本片,腦袋馬上念出小摩的詩句。 (相關報導: 妹妹拍AV、女友陪睡,他也只能雙手奉上保險套…一部電影揭露日本逐夢潛規則 更多文章

2. 漂泊的靈魂

《我是千尋》劇照。(圖/取自imdb官網)
《我是千尋》劇照。(圖/取自imdb官網)

人設上,女主千尋是一個前「性工作者」,正好提供了鋪陳女主心態上一個適切背景,因為歡場無真愛,有什麼工作經驗更能讓人體悟男女交往的短暫與脆弱,男人的甜言蜜語一切都是逢場作戲,沒啥好留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