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投身藝術創作及教育領域的謝志銘老師,12年前接觸到手拉坏後,就與陶藝結下不解之緣!每件「柴燒」作品須經過五天四夜的窯燒,謝志銘經常守著柴窯攝氏1,240度的高溫,不斷地連續投入柴火,他卻甘之若飴悠然自處,用毅力與時間換得的結果,也讓謝志銘的生活陶作品,更顯出璀璨斑斕,光澤暈染的視覺效果,極為獨特。
「埏埴以為畫—謝志銘樂彩柴燒茶碗創作展」即日起在新竹市文化局竹軒畫廊展出,64件透過長時間、高溫淬鍊渾然天成的柴燒作品,古樸內斂、唯美精湛,展現出藝術家的陶藝技巧及生活哲學。
經日與高溫柴窯為伍 毅力與時間換得璀璨斑斕
12年前,謝志銘偶然與家人出遊時接觸到手拉坏,從此與陶藝成為生命共同體,尤其,對陶藝技術中,最困難而耗時的「柴燒」領域產生強大的共鳴。他說,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步調急促,常忘了留給自己與周邊的人一個暫緩的空間。
謝志銘堅持以手的溫度,親手製作茶碗、水杯、茶壺等生活器皿,提醒不要忘記早期農業社會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純粹生活裡,人與人相互關懷、緊密互助的溫暖景象。

以自身研讀道家經論的經驗,謝志銘談到「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的哲理,並將此作為創作的初衷,將陶藝視為生活,生活視為修行。他更常常一個人深入苗栗與新竹一帶的山上,找尋台灣最乾淨的土,燒製獨特陶土比例的初胚。
對謝志銘而言,每件作品皆是一種創作生命的展現,清楚記載著潛藏內心的喜、怒、哀、樂。使「樂彩柴燒」的生活器皿,除欣賞、收藏使用外,同時也深富「一碗一世界」的禪意。 (相關報導: 故宮再添姊妹館,與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締約合作 | 更多文章 )
此次展覽匯聚謝志銘老師十幾年來的創作,件件作品有如一張張美麗、生動的畫布,陶土中的微量元素,在高溫的煉製中遇上落灰,宛如冬季雪花、秋季楓葉、春夏細雨,為陶土表面增添一抹抹意外、卻自然的筆觸。謝志銘不經意透露,這些落灰產生的效果,除了增加陶品的美感外,更具有遠紅外線功能,能讓品茗的茶湯,更加地柔順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