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專欄》石油美元今非昔比,美國融資命脈轉向中國

石油美元今非昔比,美國融資命脈轉向中國。(資料照,美聯社)

1974年後美國大抵掌握以美元當作石油的計價結算貨幣,促成石油美元風行,美國得以不斷發行債券融通,以支持國內經濟發展並維持國際霸權地位,這是全球給予美元的特權(privilege)。2014年油價崩跌,石油美元的影響力逐漸下降,中國則依靠貿易順差成為美債前兩大買主,晉身美國海外最有影響力的融資者之一,國家勢力間消長由此可見。長久以來中國努力推行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但從全球外匯儲備及使用程度來看,美元地位雖逐漸式微但尚難以撼動,而部分國家則使用非美貨幣計價的原油結算,盤算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但目前而言都是徒勞,各國對美元的信賴仍相當強大。而OPEC國家想恢復昔日榮光,推升油價乃首要,美國頁岩油生產雖然延緩油市再平衡步伐,但美國企業亦無法大幅拉高產量,彼此間具有微妙的平衡。目前看來,Brent年底前將在55-70美元/桶間,惟石油美元要回到以往的強大還有一段長路要走,石油美元影響力已今非昔比,後續需關注沙國及伊朗在中東的較勁。

1974-75年石油美元體系成形,美元特權得以延續

在1947年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及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後,美國基本上確保其在中東的領導地位,直至1973年爆發以阿「贖罪日」戰爭,OPEC產油國在國際上政治地位大幅提升,進一步奪回油價的訂價權,1974年美國與沙國簽訂協議,表明美國向沙國出售軍事武器並保障沙國領土安全不受以色列侵犯以及購買石油,而沙國則以石油出口必須以美元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並購買美國國債及境內資產當作回報,1975年,仿照與沙國模式,美國與中東產油國簽訂協議,確定美元為石油的計價結算貨幣,至此石油美元體系成形。

石油美元為石油生產國透過出口石油所獲得的美元減去進口成本後剩餘部分-即可被用於投資的資金。早期石油美元循環體系為產油國出口石油獲取美元,再將獲得美元投資於美國國債,發展至今,石油美元投資範圍更為廣泛,產油國透過主權基金將投資觸角伸進股市及其他金融資產。

統計2017/2Q美國債務/GDP比重逾103%,自1960年以來共調高債務上限逾78次,另截至今年9月財政赤字/GDP達3.4%,如此高負債、高赤字甚至高經常帳赤字(1991年以後美國經常帳赤字/GDP比重即為負值)的國家,理當市場、信評機構難以買單,但全世界生活在與美元掛鉤的世界,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計價、美債被奉為最安全的資產、美國銀行強化美元結算平台以及各國對美的軍事採購等,可以說是對於美國信譽的信任給予其囂張的特權(privilege)。

石油美元影響降低,貿易順差國成為美國融資管道

依靠美元特權,美國能透過發行債券(依舊吸引許多買家包括央行)融通其軍力擴張、公共建設並執行外交政策,促使美國能維持國際霸權地位,如此週而復始。IMF截至2017/2Q數據顯示,全球官方外匯儲備(Allocated)為9.26兆,而以 (相關報導: 日本、加拿大另創CPTPP 賴清德指示相關部會:做好準備爭取加入 更多文章

美元計價儲備達5.91兆(63.8%)、歐元1.84兆(19.9%)、人民幣0.99兆(0.11%,圖1),另各國官方組織持有美債規模(Bill+Bond+Note)截至8月為4.052兆、佔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約68.56%,因此平均而言各國央行購買美債的比例會佔其外匯儲備的2/3,成為美債固定買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