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合城市接軌國際 全臺最大文物「高雄驛 」起飛定錨

高雄驛完工於1940年代,伴隨城市的發展,承載了許多高雄人的回憶。(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高雄驛完工於1940年代,期間歷經日治時代、民國初期到21世紀,伴隨城市的發展,日日吞吐大量人潮,承載了許多人的歷史記憶,其獨特的建築特色,優雅氣派兼具,外觀採用日本大寺廟或貴族專用、擁有中國唐代風味的「唐破風」屋頂,其型似皇帝之帽,因此又被稱為「帝冠式」建築。

然而隨著交通新時代來臨,鐵路地下化工程展開,高雄火車站帝冠式站體已在2002年3月27日發出最後一班列車,卸下重擔,轉而化身為「高雄願景館」。

歷經19年,高雄驛將重返城市中軸線,化身為新火車站永久出入口。(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歷經19年,高雄驛將重返城市中軸線,化身為新火車站永久出入口。(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2002年8月16日高雄驛展開為期17天的第一次挪移工程,19年後在台、美、日三方代表的見證下,全臺最大文物將重新「啟程回家」,重達2500公噸的高雄驛目前已順利抬昇至計畫最高地坪高程394公分,預計9月底將遷返城市中軸線,化身為新火車站永久出入口。

陳其邁指出,16世紀台灣為遠東地區航運軸點,高雄代表的大港精神不斷創新求變,不斷面對挑戰、克服困難,高雄建設逐漸從國際航點,發展到亞太地區航運、經濟、文化最重要的樞紐地帶。而面對高雄驛,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如今它即將回到城市中軸線,未來將串起高雄雙港及3個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包括路科、橋科及亞洲新灣區,高雄驛的重新定錨代表城市重新與國際接軌,車站定錨,象徵了新的時代起始。

鐵路地下化工程北起新左營,南達鳳山,總長度約15.37公里。(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鐵路地下化工程北起新左營,南達鳳山,總長度約15.37公里。(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範圍北起左營區新左營車站,南達鳳山區大智陸橋以西,總長度約15.37公里,地下化完成後所騰空的廊帶,闢設為綠色景觀園道,區內自行車道將帶動沿線發展並加速商業、休閒、觀光產業成長,讓高雄成為水與綠之宜居城市。沿線配置地標廣場,也保留在地歷史脈絡,也保存島式月台及軌道等文化設施,讓鐵道記憶傳承與歷史再造,並增加生態綠地,串連周邊綠地與水圳系統,提供都市樂活漫遊體驗。 (相關報導: 為何各個國際大城市都是火車站周邊房價最高?看新高雄車站「百億新都心」計畫,如何帶動周邊房市 更多文章

綠色景觀園道保留島式月台及軌道等文化設施,讓鐵道記憶傳承。(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綠色景觀園道保留島式月台及軌道等文化設施,讓鐵道記憶傳承。(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此外,景觀綠園道以自然地形變化為設計主軸的社區型遊戲場,塑造不同層次之活動場域,而原鳳山火車站地下地區新建開發大樓,將打造「空中鳳城」,成為全國首座電影院結合國民運動中心及青創空間三合一火車站,預計2023年底前完工,未來將成為高雄新地標。(高雄市政府新聞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