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職場新鮮人的大哉問:長達60年的職業生涯,我該如何規劃?

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美聯社)

為更長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吧,你的職業生涯興許要延長很多。

夏洛特·賈普(Charlotte Japp)正在為這件事做準備。十年前大學畢業後,賈普曾在不同行業的三家公司從事營銷工作,同時她還成立了初創企業Cirkel,希望在年輕與年長員工之間建立職業互助。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32歲的賈普現為紐約創投公司ff Venture Capital的平台業務主管,在她看來,自己的職業生涯並非一條直線,事業發展也不會沿著某個單一並且一目瞭然的階梯逐步上升。事實上,她將職業生涯看成是一段漫長且充滿變化的過程——就好比一場需要不斷轉彎的馬拉松,沿途還會不時停下,再重新出發。

「我知道我的職業生涯會很長,而且不會只做一件事。」賈普說,「另外,工作、學習和家庭之間也會有更多階段性的重心切換。」

對賈普這樣的「千禧一代」以及之後代際的人來說,他們正開始以一種全然不同於上一輩的方式來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他們也別無選擇:因為他們可能會健康地活到90多歲甚至更久,所以他們必須學會如何度過60年職業生涯,而不是傳統的40年。

不過,這種變化導致在做職業生涯規劃時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模式。例如,相比沿著一條路徑垂直上升,當人們穿梭於不同的崗位甚至職業時,需要左右移動,有時甚至還會走一段下坡路。他們必須確保在今後的漫漫人生中,能有足夠的收入來養活自己。他們需要想明白自己對哪份工作的滿意度最高,這樣才不會在工作數十年後感覺精疲力盡。他們還要不斷掌握新技能,以免被淘汰。如果有條件,他們或許還想偶爾中斷工作,以平衡事業與生活。

「在60年的職業生涯中,我們需要一種不同的工作方式,職業生涯也需要設定不同的節奏。」史丹佛大學長壽研究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的首任主管勞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說。

卡斯滕森博士說,如今,人到中年的男性和女性「往往事業與家庭兩頭忙得不可開交,從早到晚毫無生活可言」,而另一方面,那些事業發展進入停滯期或是在自己還想幹的時候就被擠出職場的年長者,他們又感覺自己沒有得到重用。卡斯滕森設想了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下,人們的總體工作時間可能與現在大致相當,但他們會將工作分散到更長時間中——從而降低職業倦怠風險,同時也為自己留出了保持個人追求和提升技能的時間。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蛻變成功!印度今年可能躋升為重量級的全球經濟大國 更多文章

所有這些都可能給企業帶來挑戰,它們目前還沒有想出辦法能讓員工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始終保持工作效率與創造力。很少有企業規劃出靈活的職場出入路徑,也很少有企業針對即將退休的員工建立「下滑道」機制,讓他們以縮短工時的形式在職場上幹得更久。據iRelaunch的研究,對於那些因照顧家庭或其他原因而暫別職場的員工,《財富》500強企業中只有不到10%的公司針對這群人設立了重返職場計劃。iRelaunch是一家邁阿密地區的企業,它鼓勵僱主設立此類方案,同時也幫助那些離開職場1年-20年的員工重返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