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20日,國際太空站(ISS)的第一個元件曙光號(Zarya)功能貨倉(FGB),在轟隆聲中從哈薩克一望無際的草原發射升空,進入距地表約400公里高的軌道,成為國際太空站建造的起點,也寫下人類航太史的新篇章。20年過去,花費超過1500億美元(新台幣4.7兆元),國際太空站如今的大小如同一座足球場,是人類在太空中規模最大、最複雜的建設,更成為夜空中第3亮的發光體,以時速2萬8000公里、相當於F1賽車90倍的速度繞行地球,同時可容納7名太空人工作和生活。
20日晚間,為了紀念太空站建造20周年,現正居住於國際太空站中的3名太空人,分別是來自俄國的普羅科皮耶夫(Sergey Prokopyev)、德國籍的格斯特(Alexander Gerst)與美國女太空人奧儂─錢塞勒(Serena Aunon-Chancellor),也特別與地球連線,在臉書、推特等社群平台直播,回答網友提出的問題。
從對手變成隊友
在冷戰時期,太空曾是美蘇兩大強權競逐鬥法的戰場,但國際太空站的建造則象徵著美、俄展開合作、攜手探索太空的里程碑。國際太空站的構想最早由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W. Reagan)在1984年提出,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太空總署(ESA)於1988年加入計畫,到了1993年,時任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邀請俄羅斯合作,一同建造太空中最大的實驗室。
#DidYouKnow that the @Space_Station is the third brightest object in the night sky? Find out when and where to look up: https://t.co/Mm7nd5ianU #SpaceStation20th pic.twitter.com/QkpRabN96o
— NASA (@NASA) 2018年11月20日
造俄國的曙光號升空後隔月,美國製的團結號(Unity)節點艙也進入軌道與曙光號連接,兩個元件由地球上相隔數千公里的工程師設計製造,卻在太空中完美接合。在16國共同合作之下,國際太空站的規模日益擴大,經過數十次太空飛行,實驗艙、服務艙等元件也陸續升空組裝,成為太空站的一部分。英國天文學家湯普森(Mark Thompson)表示,探索太空需要大量的資源,只有各國互相合作才是唯一解。「讓這堆足球場大小的巨大金屬在數萬公里高的軌道運行,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壯舉,不只表現在工程上,更是政治意志的展現。」 (相關報導: 天龍號送貨到國際太空站 太空人終於吃到夢寐以求的……冰淇淋! | 更多文章 )



曾讓200多位太空人曾漫步太空
國際太空站在2000年11月迎接首批「住戶」,自此之後不間斷地載人飛行,來自多國的太空人紛紛以此為基地,進行太空站的日常維護與各項實驗,18年來,已有來自18個國家、超過230名太空人登上國際太空站,包括華裔的盧傑(Ed Lu)與焦立中(Leroy Chiao);此外,逾100國的2500項實驗在此進行科研調查,還有7位太空旅行的遊客曾到此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