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綱想要孩子主動學習好難?陳安儀:家長做對這些事才是關鍵!

陳安儀離開記者工作後,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學習成長,也常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經驗。

新上路的108年課綱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找到自己的興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過去傳統的填鴨式教育相比,有許多觀念上的轉變與形式上的創新,但學校、家長跟學生準備好面對這樣的改變了嗎?

曾擔任記者的陳安儀為了不再讓孩子面對升學考試的壓力,在2014年放棄體制內的學校,把兩個孩子都送到宜蘭的實驗學校就讀,在那裡沒有功課、沒有考試、更沒有成績單,每個學生都能自由自在的學習跟探索,而這正是陳安儀想要的教育方式。他認為,108課綱的調整確實讓教育體制往好的方向發展,但進程太慢,若想跟上,陳安儀直言,應從家長的觀念開始改變。

「只看成績」的教育體制,讓孩子喪失主動學習的心

陳安儀的女兒上了國中以後,學科表現不如預期,有別於一般傳統的教育觀念,陳安儀覺得「追求成績的優異並不是做學問的本質,也不是人生的目的」,因此試著與校方溝通,但學校老師不僅有他教書的習慣,還得考量全班同學的程度,沒辦法為了一個學生改變教學內容。最後陳安儀在孩子同意下,決定讓女兒與當時念小四的兒子就讀宜蘭的實驗學校。

在實驗學校裡,有很多時間是讓孩子自己去看想看的書、做想做的事,學習不再侷限於課本上的學科知識,更多的是讓他們透過親身經歷去了解新的事物,因為好奇而去主動學習跟探索。找回學習的樂趣,讓孩子更願意主動發問,獲取新知,同時也增加孩子的信心,不再被考試成績綁架。

「家長都知道要讓孩子找到自己,卻沒有勇氣真正放手」

陳安儀認為,實驗學校與傳統體制內教育最大的差異在於,孩子會知道他為了什麼讀書,知道自己缺乏什麼、想要往哪些方向努力,也會很盡力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標」。不過陳安儀也坦言,要讓孩子具備這樣的能力,家長也需要很強的決心跟毅力,「比如說你是不是真的能夠放手,讓小孩子去決定他自己要做什麼?」

陳安儀的女兒剛轉去實驗學校時,整整一年每天都在看漫畫、畫漫畫,讓他也一度擔心自己的選擇正不正確,但一年後女兒就主動表示未來想要念設計,現在也真的在大學就讀相關科系。「做父母的你有沒有勇氣,能不能放得下心讓孩子自由的去探索?」陳安儀覺得這點對一般的家長跟學校來說很困難,「每個家長都知道要讓孩子找到自己,但你卻沒有勇氣真正放手讓他去找到自己」。

2.jpg
陳安儀說「我不太在意小孩的學習成就或學業成績,他們這一生是為了他們自己而活,所以不痛苦的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重要。」

「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痛苦」

談到新上路的108課綱,陳安儀肯定課綱確實有讓教育往好的方向前進,但速度很慢,他認為「台灣整個教育環境還是處在一個傳統的狀態,最大的問題還是家長。」

很多學校老師已經開始慢慢改變教學的方式,包括適當的降低功課量,不再讓他們抄抄寫寫,也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互動與討論。但陳安儀發現,家長跟孩子還是沒辦法跟上腳步。比如孩子沒有從小養成表達的習慣,上台報告也是台下一條龍,台上一條蟲,連自我介紹都講不出來;過去在課堂上沒有討論的機制,現在一開放討論,學生就只會吵、然後開始聊天。 (相關報導: 30秒配對一對一解答、Snapask首創線上家教服務,訓練孩子主動發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更多文章

另一方面,當一個老師功課出的少,立刻就有家長會反應這個老師不好,都不出功課、考試也很少。陳安儀說:「我都叫家長不要再讓小孩寫評量卷了,多讓孩子讀點書、有時間出去走一走、玩一玩,但台灣的家長自己也不愛看書,再來是台灣的家長也不會玩,出門就只會逛老街跟百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