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震撼主義看川普如何在戰爭、經濟危機中獲利《不能光說NO》選摘(3)

作者指出,震撼主義的邏輯完全符合川普的世界觀,川普毫不害臊地將人生視為支配他人的鬥爭—甚至痴迷地記錄誰是當前的贏家。(資料照,AP)

在我深入研究的同時,我發現超過40年來,上述策略一直是強行推動新自由主義的沉默共犯。「震撼策略」有一套明確的模式:等待危機降臨(或者如智利、俄羅斯那樣,自行挑起紛爭),宣布全國進入人稱「極端政治時期」(extraordinary politics),暫停部分或所有民主規則—然後盡快完成企業許願清單上每一項目標。我的研究顯示,幾乎任何騷動在政治領袖的情緒化炒作下,都能達到這種「軟化」效果。它可能是軍事政變般極端的事件,但市場或經費危機等經濟衝擊也能造成相同的效果。例如極度通貨膨脹或銀行瓦解的時候,國內掌權的菁英往往能說服慌亂的大眾接受某些「必要」的措施,例如攻擊社會保障、花大筆錢財援助私人企業—因為,根據這些人的說法,另一個選項就是經濟崩潰。

而唐納・川普任職美國總統的現在,同樣的情形公然發生在美國境內。競選時,他並沒有對擁戴他的群眾說出削減送餐服務(meals-on-wheels)經費、奪走長者與行動不便者餐飲的計畫,也沒有坦承他將試圖從數百萬名美國人身上奪走健保。在此,與許多其他方面,川普當選後的行動與競選時的說辭背道而馳。

上任後,他依然不讓混亂、危急的氣氛消散,一樁又一樁惡行接踵襲來,無數人因此暈頭轉向也是情有可原。人們經歷川普海嘯般的一系列動作—上任11個完整工作天內,頒布7條行政命令,外加11則總統備忘錄(presidential memorandum)—感覺像是站在網球投擲機前,雖然川普的對手偶爾會回擊一兩顆球,我們仍然被一顆又一顆的網球砸臉。就連眾多人相信(抑或祈願?)川普撐不完4年,也使大眾更感到頭昏腦脹:現在的局勢一點也不穩定、一點也不靜態,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下非常難制定策略或組織行動。

震撼主義的邏輯完全符合川普的世界觀。川普毫不害臊地將人生視為支配他人的鬥爭—甚至痴迷地記錄誰是當前的贏家。在他多次自我吹捧的談判中,總是提出相同的問句:我能從這次談判獲得的最大利益是什麼?我要怎麼最有效地利用對手的弱點?

這股利用他人弱點的冷血熱忱,是川普作為房地產開發商的中心理念,也是他與內閣許多閣員的共通點。此事之所以令人擔憂,是因為它不僅表現出川普團隊刻意營造的混亂氛圍,更使我們駭然意識到,他們極可能如此利用將來的大規模危機。

有此概念後,我們應仔細觀察川普團隊過去利用危機達成經濟與政治目標的方法。當我們理解他們的前科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不會令我們震驚到無法思考,最終幫助我們抵抗這些陳腐的花招。

從戰爭與監視獲利

川普挑選的國防部副部長派崔克・夏納翰(Patrick Shanahan)是波音公司高層,曾販售昂貴軍武給美國軍方,包括阿帕契直升機(Apache)與契努克直升機(Chinook)。他也負責監督波音的彈道飛彈防禦計畫(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program)—若國際情勢在川普的操弄下持續惡化,波音將坐收大筆利潤。 (相關報導: 川普又來亂!拒向國會證實伊朗遵守核協議 伊朗跳腳,英法德俄呼籲美國「堅守承諾」! 更多文章

而這不過是大趨勢中的一小部分;2017年3月,李・方(Lee Fang)於《攔截》新聞網(Intercept)寫道:「唐納・川普總統指派國防承包商與陳情者擔任各部門關鍵官員,將旋轉門般的政府部門武器化,並以迅速增加軍方經費、擴展國土安全計畫為目標……目前為止,被提名或任命的重要官員中,至少15人與國防承包商有財務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