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成功的受害者」?中國防疫「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過一個」

2021年7月,中國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度爆發(AP)

全球流行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新冠病毒)變異株Delta攻陷江蘇南京祿口機場後,截止8月5日,本輪疫情擴散至中國的17個省市,更波及澳門特區。中國大陸現在有144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達到疫情防治常態化以來的最高數量。

Delta變異病毒正強迫中國做壓力測試,挑戰著中國的「零確診」防疫策略。相關專家認為,中國防疫政策若需改變,官員和民眾必須對病毒和疫苗的作用有清醒認識,並且達成與病毒共存的共識。

性價比和次生危害

中國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將個案基本清零,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對BBC中文評價中國的抗疫「從全球各國的防疫效果來看,是防疫奇蹟」。

中國政府也因在新冠疫情早期反應遲緩,地方官員管治水平低,存在瞞報和遲報等現象等飽受民眾批評。但陳錚鳴也認為,全球疫情仍舊持續,中國很難獨善其身。本次由南京機場爆發的新一輪疫情就是例子。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也對BBC表示,中國原先把機場守得滴水不漏,現在漏了一些。漏是正常,不漏則非常難做到。

於是變異病毒Delta被一架從俄羅斯抵港的航班順利帶進中國,隨後因為機場外包清潔公司的防疫漏洞,中國15個省市出現相關病例。

作為中國式防疫的標凖模式,各個受關聯病例影響的省份和城市開始採取刑事抓捕和全面封城,全民核酸檢測等措施。

擁有900萬人口的南京已做過四輪核酸檢測。中國網友開始發出疑問,到底頻密的核酸檢測是否值得。

金冬雁指:「當然不值得。是用大炮打蚊子,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過一個。但(官員們)認為這是他們賴以成功方式。大家認知上有距離。用大量的資源去做檢測,但實際的收益不相稱。」

2020年8月至9月,香港特區政府推行自願性全民檢測,花費5.3億港幣(6815萬美元;4.41億元人民幣),參加檢測的人數約為178萬,共找出42名患者。

時間再往前推四個月,2020年5月,有1100萬人口的武漢完成一輪全員核酸檢測,所需要的費用20億元人民幣(3.09億美元)。中共湖北省委機關報《湖北日報》曾指出,這些費用很可能由武漢市、區兩級財政承擔。

專家認為這種不惜一切代價的做法在去年中國發生疫情的初期是可行的。因為彼時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傳染病事件,病毒擴散非常廣,對疫情不了解,沒有疫苗。但現在中國政府有定力,有能力和手段,相關政策必須做出調整,勢必要做出選擇和平衡利弊。

陳錚鳴稱,嚴格的管控會帶來次生危害。比如說一封城,醫院被要求關閉,有很多手術病人,很多需要搶救的病人,很多心肌梗塞的病人,得不到及時診治。

8月3日,在被列為高風險區域的江蘇市揚州主城區,一位懷孕36周,預產期在即的孕婦在微博上發出求救信息。因揚州採取「封城」措施,她無法回到主城區待產。這是能被大眾看見的,因為封城可能造成的次生危害風險。但還有很多目前看不見的次生危害尚待浮現。 (相關報導: 阿富汗末日》神學士首度攻陷大型城市,喀布爾政權風中殘燭 更多文章

金冬雁指,本次南京等地封城的擾民力度較小。封城政策也有所變化,現在比以前靈活,封鎖小區範圍相對比較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