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我最近在找工作,但不確定該選擇哪一間公司,如果接受了這家,會不會之後又有更好的offer呢?」、「我正在找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但我不知道該給自己多長的時間去找適合的工作?」、「有一間公司開了一個很不錯的薪資條件,而這職位也符合我的期望,我很想立刻回覆接受,但會不會又太衝動了呢?」以上是關於求職、轉職的各種選擇問題中,歸納了我最常被問到的幾種主題。在生活中難免會碰到各種選擇,但我們常因為資訊不足、不想錯過又害怕後悔的矛盾心理,不自覺地陷入兩難,無法明快地做出決定。
儘管決策科學的理論模型愈來愈豐富,探索如何做出正確決策的分析工具也琳瑯滿目。但有沒有什麼樣的心智模式,是相對容易幫助我們降低選擇的時間與風險,做出更適宜的行動方案呢?
最近讀了幾本書,恰巧都提到了關於做出好決策的原則,我想分享給你,或許能減少你在職涯或是人生中的選擇障礙。
37%法則
探討決策過程有一個最重要的面向是:「何時該停止考慮?」比如說我們初次求職、轉職找工作,或是尋找人生伴侶、想買一間房子。我們常會想,到底要給自己多久的時間作考慮呢?什麼樣的時機點做出選擇,才能避免過早決定,又或是尋找太久而錯過了黃金時機?
關於這點,由布萊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與湯姆.葛瑞菲斯(Tom Griffiths)合著的《決斷的演算》提到了一個37%法則,我覺得非常適合做為理性分析時機點的考量,它的做法是:「以37%的時間花在拓展考慮和參考的範疇,確立基本滿意的標準點,而剩下63%的時間用來選擇第一段基本滿意素材中的最優方案。」
這是什麼意思呢?比方說,你開始準備找工作,並期望能在2個月內(60天)找到合適的工作。那麼可以用第一段37%的時間(也就是22.2天)多去面試、但先不下決定,觀察這段期間哪個工作機會是你認為最好的選項,當你發現了滿意的工作機會,就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基本滿意標準」。然後從第23天起,當開始遇見一個優於這個基本標準點的好工作,那麼就可以明快地做出決定,為自己拿定主意。
至於為什麼是37%這個數字?這是由許多數學家不斷計算論證得出的結果,它並不能保證你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工作,卻能幫助你避開太早(或太晚)下決定導致後悔所產生的不愉快。
抽離自身情緒的旁觀者思維
當然,有時候你可能也會因為拿到了一個在薪資上不錯的offer,但工作內容與其他機會相比,反而沒有那麼符合期望,這時候興奮與衝動的情緒,很可能會讓你忘記思考其他面向,進而作出了不理想的決策行為。
希思兄弟(Chip Heath&Dan Heath)曾在《零偏見決斷法》一書中提及,面對兩難的困境,最大的敵人常是我們的短期情緒。所以人們常說,若存在非理性的情緒時要做出重要決定,應該留到第二天再決策,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這有心理學理論做為依據。 (相關報導: 面試被問「為什麼要錄取你」該怎麼回?專家揭6大殺手集問題神回覆,安全過關又加分 | 更多文章 )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思考方式也能提醒自己克服自身情緒帶來的影響。希思兄弟引述了蘇西.威爾許(Suzy Welch)提出的10/10/10提問架構,當你對某項重要決定感到猶疑苦惱,不妨運用以下3個問題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