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難以啟齒的內衣現在成了凸現社會、健康等問題的標誌。英國剛剛結束每年的「無胸罩日」,關注女性乳癌防治問題。是否可以有個「衛生褲日」呢?
在秋冬之交、寒風凜凜的時候,各大百貨商店與網店都開始出售衛生褲,不少英國人又開始了新一輪「是否應該穿衛生褲」的爭議。
其實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穿衣戴帽的話題,其中涉及到的議題包括氣候變化、社會文化、經濟走勢,一直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科技發展水平。
歷史和環境
英國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天說不冷也能下雪。歷史上在男式長褲中早有衛生褲雛形:比如16世紀著名國王亨利八世平日常穿的馬褲和今天的衛生褲類似。
據史料記載,英格蘭人(注意,不包括相對更寒冷的蘇格蘭、威爾斯或北愛爾蘭)開始穿衛生褲始於17世紀。它的英文名字叫「Long Johns」,一種說法是,這名字來源於一位在格鬥的時候總愛穿衛生褲的著名刀客。英格蘭人發現衛生褲在家裏白天隨便穿著很隨意舒服,又把它當作睡褲,特別是給兒童使用,穿衛生褲變得流行起來。

真正將衛生褲變成英格蘭的時尚的是世界第一位重量級拳王約翰.薩利文。他出生在一個愛爾蘭移民家庭。他成為拳王的時候也正是黑白照片誕生並開始流行的時候。薩利文在拳壇上穿著衛生褲、揮拳打遍英美無敵手的形像讓英格蘭男女都感覺巨酷。
英格蘭達比郡一家有225年歷史的製衣公司立即抓住這個商機,將其生產的衛生褲以拳王的外號命名為「Long Johns」。由此引領了當時的時裝風尚,同時也符合英國部分地區冬日寒冷潮濕時人們保暖防寒的需求。
這一潮流更符合北美冬季白雪皚皚的嚴冬氣候,北美和北歐的製衣商也紛紛效仿,並以不同的設計申請不同的專利。特別是在「吃不飽穿不暖」、食物缺乏、維持人體所需熱量不夠的「舊社會」,各種衛生褲開始風靡歐美亞洲,也成為人們日常必備衣物。
只是衛生褲因為專利和習慣等原因,在各地叫法不同,比如在北美,叫「Long underpants」, 在中國北方叫「秋褲」,在中國南方叫「衛生褲」,等等。
空調和審美變遷
80年代以後,歐美人民生活開始進一步極大改善,紡織科技的進步,導致衛生褲的實用性下降。
主要的原因包括:家庭取暖的普及,食物量大幅度提高,特別是紡織業技術改善,防止面料的保暖性極大提高,使得人們不必要在寒冬之際層層加厚衣服。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時尚潮流的變化。

在英國幾乎家家擁有暖氣,不論家庭、辦公室還是火車汽車裏,室內溫暖如春,而人們冬日在戶外時間很短,如果在溫度較高的室內穿著衛生褲可能讓年青人備感不適。
於是,在英格蘭,衛生褲近十來年被認為「過時」,「讓人想起70年代BBC的音樂節目主持」。甚至,衛生褲在過去的十多年裏被一些人視為「老弱病幼」人群的衣服。特別是很多年青人為了顯得「酷」,更不願穿可能被小伙伴嘲諷過時的衛生褲。 (相關報導: 歷史上的這一周》英國「9日女王」誕辰、童書角色「柏靈頓熊」出道、二戰軍事奇才隆美爾被迫自殺 | 更多文章 )
從審美說,衛生褲不僅可能自然會遮掩美體,設計或質料不好的還顯得臃腫,還讓人在冬天感覺層疊累贅。老式的衛生褲因為貼身還讓腿上多毛的男式們感覺穿著不適。為什麼穿一條輕盈、高紡織保暖的褲子不夠,還要穿衛生褲在裏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