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叛變,是滿清政府撤藩之議逼出來的,因為撤藩政策一經實行,不但他那滇南王安富尊榮的基礎完全打翻,而異族統治者「飛鳥盡,走狗烹」的命運,尤其可怕,所以,他的叛謀是倉卒而起應付撤藩手段的最後一逞,並非積數十年深謀遠慮的結果。然而,在那時候,陳圓圓已經是五十老嫗,如何能夠想像她還有歌衫舞扇、檀板金樽的魅惑力量?
吳三桂封了藩王,志得意滿,就將明代西平侯沐國公的西平別墅沒收下來,改築野園,窮極侈麗,度著金迷紙醉、醇酒婦人的享樂生涯。
據說,三桂從賊寇中尋回圓圓以後,是帶著她同征西蜀的,但是她到昆明王府時,則已年逾三十了。其時,三桂正妻已死,本來據說是想將圓圓扶正妃位的,然而,圓圓秀外慧中,她有一般女人不易自知的「色衰愛弛」之明,堅辭不受。
縱如圓圓是個絕代佳人,也奈何不得無情的歲月,以色侍人的她,不能沒有遲暮之感。吳三桂續娶張氏,又非常悍妒,而三桂則仍然廣置姬妾,佳麗如雲,有四面觀音、八面觀音、十二面觀音、二十四面觀音等稱謂,以圓圓的聰明,以圓圓在男女關係上所經歷的非比尋常的艱苦,她何必再在少女堆中去爭妍鬥寵;她既辭妃位,沒有再在王府惹人忌妒的必要;加以三桂的為人,我們尤不能想像他能專愛於一個過了中年的婦人,「數十年如一日」。所以,陳圓圓在平西王別邸─野園住了並沒幾年,便無視於滿目繁華,從萬般憂患參透人生,歸於淡泊的她,求為女冠出家去了。
距三藩之變發生前一、二年,久已做了道士的陳圓圓大約早有另一暴風雨丕然將至的預感了,她是個艱危的大浪中翻撲過來的人,時則年已半百,尚又何求?她抱著入山唯恐不深的心情,所以又毅然離開了比較接近世務的道觀,改從玉林禪師在宏覺寺裡剃了頭髮作了女尼。法名寂靜,號玉庵。
陸次雲說她「同夢之謀」時,還在滿清統治之下,這罪名簡直就如誣她共同謀反,對於像陳圓圓這麼一個荏弱而淡泊的女子,實在未免不仁。但後來也有人以為吳三桂的叛清出於她的慫恿,認為圓圓是個頗有民族氣節的女人,特別在對日抗戰期間,曾有好多論客作著如此的禮贊,如一九三九年姚安張根培在傳說中圓圓自殉的蓮花池畔,豎碑留念,碑文裡就有「圓圓身為女子,恥為漢奸妻,是有民族意識者」之類的話,其實這也是無端的揄揚,大可不必。
圓圓出了王府大門以後,雖非絕情而去,但與三桂往來蹤跡之逐漸疏闊,當是事所必然,不難想像的。後來她索性披剃為尼,目的為了全身免禍,自然更加有意的潛蹤韜晦起來,唯其如此,到吳三桂失敗時,縱然陳姬聲名猶豔人口,但以滿清爪牙之銳利,她卻還能保持清磐紅魚的生活,不再遭受這場災禍的牽惹。如鈕玉樵《觚剩》有一則,最接近事實:
居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圓圓本姓邢,字畹芬)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癸丑歲,延陵造逆,丁巳病段,戊午,滇南平,借其家,舞衫歌扇,穉蕙嬌鶯,聯艫接軫,俱入禁掖,邢之名氏,獨不見於籍。 (相關報導: 吳三桂手握精兵、佔近半個天下,為何最後反清失敗?3大關鍵沒把握住,慘遭康熙逆轉勝 | 更多文章 )
據《三聖庵畫像記》,圓圓死於三聖庵,為康熙三十四年乙亥(一六九五年)七月,享年七十三歲,距三桂之死已十七年。但是另有一個傳說,則她是自投於昆明北郊的蓮花池裡殉難的,兩者孰是,雖還沒有定論,不過清廷抄吳三桂家,籍沒的婦女名單中沒有陳圓圓在,而她是以女尼之身畢命的,似乎已無疑問,蓋美國女作家溫德賽尋求娘娘墳,認為在昆明南郊五里許歸化寺旁的最為確實,墓碑中題「開建三聖堂太戒比丘尼上寂下靜玉庵公老禪師墓」。左右更有聯云:「塵劫中不昧本來朗月生性海;迷陣裡能開覺路青蓮淨孽根。」雖是佛家常語,但用來總結圓圓的生平,真令人有非常恰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