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接受境外假訊息最為頻繁的國家之一,不實消息對社會輿論造成影響,也可能衝擊選舉。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去年九合一選舉前後,除了選務謠言沸沸揚揚,還有「治安類傳言」、「食安類傳言」、「治安類傳言」等涉及重大社會議題的新舊謠言盛傳,而這些傳言大約在選舉兩週後驟然平息。
在明年總統選舉到來之前,抗擊不實資訊與混淆言論,仍將是我國社會的一大挑戰。為加強民主韌性,英國西敏寺民主基金會(WFD)9日邀英國事實查核倡議團體Full Fact來台,與中央社新聞學院共同開設「事實查核交流工作坊」,將英國公共媒體因應錯/假資訊的策略及經驗分享給台灣媒體、事實查核相關工作者。
問答環節中,台灣媒體針對如何處理棘手的事實查核案例踴躍發問。關於如何應對新聞媒體刊登基於錯誤資訊的評論文章,工作坊的主講人、Full Fact教育訓練經理歐雷利(Joseph O’Leary)回應表示,評論文章是他在職涯當中最常見到的不實消息來源之一,「我採用的原則是,要求刊登該評論的媒體負責。」
對新聞媒體而言,評論文章能展現立場與言論多元,但一般讀者可能難以分辨「新聞」和「評論」、「投書」和「社論」之間的差異。基於媒體散布資訊的影響力,歐雷利認為,新聞評論文章仍應接受事實查核監督。「我知道這不代表新聞媒體的立場,但是這是以媒體名義發表的評論文章,他人看到後就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媒體必須為刊登這類文章負責,撤除不實資訊,」他說道。
而對於台灣媒體常引用知名人士的言論,甚至是在社群媒體尋找「網友說法」,該怎麼查核?針對引用網友說法而產製的新聞文章,歐雷利認為,如果網友的說法有誤,「選擇要去引述網友言論的新聞媒體應該要負責,重點應擺在資訊傳播鏈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環,也就是媒體。」

關於媒體引用特定政治人物的發言,歐雷利則指出,Full Fact事實查核員不會介入媒體的立場,因此即使媒體只引述特定立場,「我們通常交由讀者去抱怨,不會自行斷定它是否偏頗。」他補充說,若政治人物公然說出錯/假資訊,儘管他有可能是一時口誤,Full Fact仍會要求該名人士更正他的主張,或提出更多證據證實自己的發言。
他說,面對政治人物大肆宣揚的「個人觀點」,例如曾有一名倫敦市長候選人宣稱「現在地鐵犯罪率為1980年代犯罪的遺毒」,Full Fact的應對策略是「設法研究1980年代與現今地鐵的犯罪率,補充這些資料後,讓讀者自行對此主張做最終解讀。」他解釋,不論是媒體或事實查核員,都不需要論斷政治人物的觀點是「對或錯」,只需要在輿論場域中增加更多正確資訊,來抵銷混淆說法帶來的傷害。
媒體公信力降低,事實查核更顯重要
根據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2022年數位新聞報告,台灣民眾的新聞信任度下滑到27%,受眾對媒體形成低信賴卻高依賴的關係。事實查核資歷12年的歐雷利指出,英國也面臨類似狀況。上述報告指出,英國只有約34%受訪者信任新聞媒體。
「Full Fact旨在以實用的方式解決信任度低的問題,」歐雷利表示,自己見過英國境內各式各樣的錯/假資訊,例如「英國當前就業人口創新高」、「越來越多人仰賴食物銀行過活」等論述,面對這麼多需要勘誤的謠言,Full Fact內部的數十人團隊細緻分工,「我們從事的事情包含偵查輿情、維持查核協作網絡、在社交媒體宣傳更正內容等等。」
由於網路上一天能傳播的錯/假資訊太多,無法一一釐清,Full Fact為加強查核效率與影響力,將這些謠言的危害程度做分級,並調查英國人平時最關心的議題有哪些,再進一步分析該議題相關的錯/假資訊,予以釐清。
「我們有些夥伴專門研究事實查核的影響力,有些人專門查核陰謀論、研究如何引導那些相信陰謀論的民眾。」他補充道,不同議題的查核策略都不太一樣,但有一個要點是,為了保持客觀中立,查核只針對「主張」而非提出它的「人」或「團體」,同時透明度是讓人監督與相信的關鍵,「我們會在網站上公開透明自己的查核方式與流程。」

主辦單位之一的WFD創建於1992年,致力於加強世界各地的民主和開放社會,在全球多地設有辦事處,並於2021年來台開設專案。抵台參與活動的前英國廣播公司(BBC)政治新聞主管、WFD董事會副主席殷格里希(Sue Inglish)致詞表示,在台灣即將舉行總統大選的未來一年內,事實查核將扮演重要角色。 (相關報導: 俄羅斯嗆以色列支持「新納粹」 《華郵》查核「希特勒是猶太人」謠言根源 | 更多文章 )
WFD認為,媒體儘管受信賴的程度偏低,但仍是民眾獲取政治與公共議題訊息的主要管道,因此盼藉由這場經驗分享活動,共同深化、強化民主的品質和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