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的未來之爭,「赫爾辛基」與「雅爾達」之爭

2022年烏克蘭戰爭,教宗方濟各深感憂心(AP)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的破壞、殘酷,對人道的摧殘舉世震驚。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且力度不斷加大,俄國央行也被列入打擊目標,俄羅斯經濟和民眾生計嚴重受損,烏克蘭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淪為戰爭難民。

這場戰爭的規模無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提並論,但開戰後大量評論指向歷史的迴音、隔時空遙相呼應、「過去和現在」的各種相似之處,從街頭巷戰的風格、武器到歷史沿革和時代背景,不一而足。

有一點相似之處言者不多——在經濟學者眼裏,目前的烏克蘭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似之處實際上並不在表面,而在更深層次。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帕蘭(Ronen Palan)撰文分析, 兩場戰爭的根源都是「主義」之爭,是意識形態的衝突, 體現在現實世界的,是破壞性衝擊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危機和戰爭爆發之間大約相隔十年,1929年和2008年都是如此。

帕蘭寫道:「重大金融危機和戰爭都是社會更深層次結構問題的徵兆——潛在的構造運動造成了表面上的這些裂縫。」

BBC資深記者利特爾(Allan Little)評論,俄烏戰爭實際上是「雅爾達」和「赫爾辛基」之爭,或者說,民主與專制政權之爭。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自左至右)被成為三巨頭
Getty Images 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的「三巨頭」: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蘇共中央總書記兼蘇維埃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

1929-39年——四大模式之爭

1929年金融危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演進過程中的一個歷史轉折點,一系列小規模金融恐慌之後的一次大爆發。危機爆發後,出現了四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分別代表各自賴以立足的產業模式。

帕蘭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四種工業模式之間的一場巨大的戰鬥,每種工業模式都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 英國——試圖重建一戰前以英國為中心的帝國經濟,烏克蘭和俄羅斯在其中負責提供糧食;
  • 蘇聯——史達林拒絶了英國將蘇聯拉進國際商貿體系的努力,實行計劃經濟,國家組織工業生產;
  • 德國——國家社會主義決策者設計並推行一種混合模式:半計劃經濟,關鍵行業與工會都國有化,但基本體制是資本主義;
  • 美國——羅斯福"新政",在私有財產權和民主政體的基礎上,將國有化的公用事業,國防、教育和養老金系統與大型企業集團掌控的"有計劃的公司經濟"相結合。

這四種解決方案付諸實施,10年裏兜兜轉轉,最後於1939年在二戰戰場上相遇相殺。世界天翻地覆,1945年德國及其盟友戰敗,美國模式勝出。

隨後幾十年世界新格局逐漸建立、穩固,全球化趨勢日漸壯大,而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及其帶來的輸贏對立和各種矛盾使它受到質疑,並成為帕蘭所稱的"當今意識形態之爭的核心"。

2008-2022年——資本主義的未來之爭

跟二戰一樣,在帕蘭看來,眼下這場戰爭的根源在2008年金融危機,它破壞了二戰後歐美推動下主導世界的市場資本主義經濟模式。

戰後歐美推崇的新自由主義經濟主導世界數十年,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體制一直被作為硬幣的兩面向選民和世界推銷,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和消費者選擇自由結合,跨國大公司主導"自由市場",從業務、稅賦和債務等各方面衡量,這些跨國大公司都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帕蘭指出。

「正統」資本主義到20世紀後期開始出現「變體」:

  • 俄羅斯模式 - 國家主導資本主義:在蘇聯解體、經濟被毀滅性的"休克療法"摧垮後,這種解決方案成為普京提告聲望鞏固權力的基礎。這種20 世紀後期出現資本主義形式與新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有部分相同。
  • 中國模式 - 共產黨管控的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具有市場元素,國有和私有並存,政權高於資本。
  • 波灣模式 - 威權資本主義:敞開國門吸納私營企業和投資資金進來,但經濟主體始終掌握在少數酋長和統治家族手中。

進入21世紀,前10年裏這些資本主義「變體」表面上持續上升,但2008金融危機削弱了每個人對市場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信念,也損害了人們對政治階層和民主本身的信心,而相形之下中國、俄羅斯或某種西方民粹主義的主張顯得頗具吸引力,被很多人認為可能代表了未來。 (相關報導: 權威智庫解析》烏克蘭戰爭改變全球經濟:供應鏈在地化、糧食安全、能源轉型、美元體系、地緣政治科技戰 更多文章

金融危機給世界帶來了很多變化,各國政府的量化寬鬆紓困、零利率和緊縮財政以減少危機造成的破壞,但代價高昂,尤其是通脹和普遍的貧富差距加劇,為民粹主義、極端思潮和社會動蕩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