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羋妡觀點:遇見摩羯男蘇東坡─

國寶等級書法—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致知縣朝奉尺牘〉,為蘇東坡存世墨蹟當中晚年最晚的書信,素有「絕筆」之稱。左為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所繪之蘇軾像,他也是蘇軾的粉絲。(陳羋妡提供)

新春伊始,又有國寶級的書法可欣賞了!台北故宮展出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致知縣朝奉尺牘〉,為蘇東坡存世墨蹟當中晚年最晚的書信,是他寫給好友杜孟堅的信,素有「絕筆」之稱。才高八斗卻仕途多舛的蘇東坡,何以致此?是個性使然?暫且不去論證個性和出生時星座的關聯性,同為摩羯座的我,先試著穿越時空理解他。

蘇軾〈致知縣朝奉尺牘〉。(陳羋妡提供)
蘇軾的〈致知縣朝奉尺牘〉,又稱〈江上帖〉,尺牘和帖,都是指書信;此為蘇軾寫給好友杜孟堅的信函,筆力雄潤、感情真摯。台北故宮將展到3月26日。(陳羋妡提供)

蘇軾也嘆星宿與命運  創作詩詞金句多

古老的中國從唐宋時代就有人將星宿和命運作聯結了,蘇軾也曾有過此類的慨嘆。而對現代人來說,即便對藝文無特別愛好、對蘇軾沒啥研究,但對他所作的詩詞,多少都能吟上幾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春江水暖鴨先知」(惠崇春江晚景)、「人間有味是清歡」(浣溪沙)…正因為這些名句至今仍常被引用,總感覺蘇東坡並沒有離我們太遠,更何況,我10歲就認識他了,還常常享用「東坡肉」呢!

蘇氏一門三傑  成名早波折也多

四川眉山的蘇洵(號老泉)是年近30高不成低不就的文人,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2月19日(換算公曆是公元1037年1月8日),妻子生了個白胖兒子,喜傳鄉里;兩年多後蘇老泉再得一子,他慎重將兄弟倆正式取名為蘇軾(字子瞻)和蘇轍(字子由)。這兩個兄弟在父母指導下讀了不少書,且聰明外顯,故當時眉山一帶有「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的說法。

當時讀書人多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在朝主政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翰林學士歐陽修是重要的支持者。經過考試,歐陽修極賞識蘇軾才華,不過,要將蘇軾推薦給仁宗,歐陽修雖然很看好這名門生,卻也為他個性太直,筆下常不留情面、給人難堪的習性,感到憂心。

在皇帝親自出題的「策試」中,蘇家兄弟批評時政直言不諱,仁宗皇帝很欣賞,卻得罪了一堆大臣,兄弟倆恐不知仕途已因此蒙上陰影。

蘇家兄弟批評時政直言不諱。(陳羋妡提供)
此幅為蘇軾致陳慥(字季常)的信函。內容為託季常代向王君解釋無法出借黃居寀畫的原因,為表歉意,特隨信附上團茶一餅。(陳羋妡提供)

重批王安石變法 宦海浮沉多坎坷

仁宗之後,英宗即位,他本來就很仰慕蘇軾的文章,覺得應讓蘇軾入翰林院發揮才學。但當時宰相韓琦可不這麼想,他覺得蘇軾只會空談,所以很委婉建議英宗「愛才不必操之過急」,宜先安排他進「史館」(類似今天的文史館)增長學識,這麼一來,蘇軾的前途就「被不急」了。

後來神宗繼位,任命翰林學士王安石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擬大力改革政治和經濟制度。好發議論、為人處事欠圓熟的蘇軾,對新法的批判非常犀利,多次上書神宗、甚至主張罷黜王安石,這下可徹底得罪王安石了;想當然爾,蘇軾是沒法留在京師了。

之後蘇軾去了杭州、密州、徐州等地擔任地方官員,在密州所作的幾首詞,更是大家所熟悉的經典,包括懷念亡妻王弗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江城子),而「水調歌頭」當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意境高又接地氣,至今仍是中秋抒懷金句。 (相關報導: 劉君祖專欄:衰退與解套─打起精神面對癸卯兔的各種考驗 更多文章

烏台詩案被貶謫 黃州度日寫赤壁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在徐州任期屆滿,朝廷安排他去湖州,蘇軾覺得自己在徐州抗洪有功竟然被「降調」,認為朝中肯定有人從中作梗而心生不滿。當時職位調整就任前,照例都要上書皇帝一份「謝表」,就是這份略帶埋怨的內容,給了政敵挑毛病、修理他的機會,說他「諷刺朝廷、妄自尊大」,監察御史主張彈劾蘇軾。由於「御史台」一般稱「烏台」,這案子又是因為寫詩的緣故,所以稱為「烏台詩案」,蘇軾被捕下獄。

烏台詩案。(陳羋妡提供)

〈寒食帖〉為蘇軾被貶謫去黃州第三年時所寫的行書書卷,被後人譽為蘇軾存世最好的書蹟,卷後有黃庭堅題跋,雙美並具。(陳羋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