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罕見在晚間大陣仗召開「重大成果」記者會,宣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6月將於華府舉行會談,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還說「不是倚老賣老,我等30年了」。這個台美新倡議,鄧振中說「等了30年」,到底等到了什麼?
據知情人士向《風傳媒》透露,台灣政府向美方爭取加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希望啟動「台美BTA」談判;而美國政府需要與台灣各方面合作(尤其是半導體),也希望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但東南亞國家不希望台灣加入形成反中聯盟,所以美國開一個「外掛」給台灣,新倡議內容跟「印太經濟架構」完全一模一樣。
台、美新倡議內容與「印太經濟架構」相似
美國開給台灣的「外掛」,象徵中美新冷戰時代的產物。知情人士指出,這個很像1950年代《東南亞防禦公約》成立,美國為防止東南亞共黨擴張,找來英國、法國、澳洲、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和巴基斯坦加入,但有東南亞國家不希望美國把台灣納入,因為可能會捲入國共內戰的紛爭衝突。當時美國告訴國民政府,先別加入《東南亞防禦公約》,弄一個單獨的雙邊防禦條約,所以才有《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出現。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5月底在日本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架構」,成員包括除美國、印度、日本、韓國、澳洲、汶萊、印尼、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占世界經濟的40%。拜登政府說明印太經濟架構包括數位經濟、供應鏈韌性、綠色能源、反貪及稅收公平等項目,但詳細的運作規則仍未公布,台灣也未列入首輪成員名單。
鄧振中5月20日在泰國曼谷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舉行雙邊會談,接連有《彭博社》《路透社》報導,美國和台灣將宣布深化經濟聯繫的對談,這預計將會是對北京的新挑戰。會談將著重在加強經濟合作和供應鏈彈性,並非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包括貿易便捷化、供應鏈和農產品貿易等領域,這些要素與拜登訪問東京期間所宣布「印太經濟架構」其中的關鍵內容相似。
美國總統拜登(左)5月底訪日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架構」。(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把台灣「列入主要的經貿夥伴」 與歐盟、英國相同水準
鄧振中再於6月1日晚間8時與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昂奇(Sarah Bianchi)舉行視訊會議,就台美經貿合作進行對話;隨後,在行政院舉行「深化台美經貿關係重大成果記者會」,被媒體問到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時,鄧振中說,「不是我倚老賣老,我等了30年了。這個倡議,就是要建立可長可久的台美新互動模式。」
(相關報導:
國民黨提名風暴延燒!苗栗強徵徐志榮、竹市謀換林耕仁 重蹈桃園硬幹覆轍
|
更多文章
)
為什麼鄧振中說「等了30年」?知情人士透露,鄧振中任職經濟部國貿局時,就與時任政大法律系副教授的蔡英文合作撰寫政府貿易體制備忘錄,為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身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預做準備,兩人自此建立互信基礎。從台美1994年簽署「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後,鄧振中就很想努力促成「台美FTA」,之後任職駐美副代表、經濟部長、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等職位,也被賦予這項重要任務。
鄧振中等了30年,到底是等到什麼?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向《風傳媒》解釋,就是等到美國把台灣「列入主要的經貿夥伴」。李淳說,過去台灣與美國在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所討論的政治層級並不高,主要是技術性的,但這次倡議議題已觸碰到過去台灣無法觸及的美國全球經貿布局,已達到與歐盟、英國談判相同水準,已經認定台灣是貿易盟邦,「就跟進軍美國貿易大聯盟一樣」。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表示,此次的新倡議代表著美國把台灣「列入主要的經貿夥伴」。 (資料照,盧逸峰攝)
台灣目標與美簽BTA、FTA 李淳:美國朝野沒有興趣
台灣目標是想跟美國簽「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但李淳指出,台灣需要邁向新階段改變新目標。因為當前美國朝野對BTA沒有興趣,美國現行政策是希望外國企業到美國投資,比如川普政府與英國談FTA,被拜登政府停下來,因為簽FTA、BTA會使投資慢下來,現在美國重視的是對於未來經貿議題的討論,BTA不符合現行美國政策重點。
李淳指出,在貿易倡議的最後2點「國營事業」和「非市場政策與作為」,美國和歐盟很重視新的貿易秩序,主要針對中國和俄羅斯。今年3月戴琪在年度貿易報告指出,中國造成許多貿易摩擦,中方為一個大型的「非市場經濟體」(中央計畫經濟),實施不公平、反競爭的行為,傷害包含美國在內的勞工和企業。
台美新倡議被譏內容空洞 高孔廉:說是舊瓶裝新酒都太抬舉
不過,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談判代表高孔廉接受《風傳媒》採訪時指出,這個台美新倡議很空洞、層次很低,只能算是個「構想」而已,相形之下,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還更為具體,因為TIFA有架構,比如ECFA是有架構,ECFA還有貨品貿易的「早收清單」。高孔廉認為,如果說台美倡議是「舊瓶裝新酒」都太抬舉了,因為連「酒瓶」都沒有。
在台美貿易倡議的最後2點「國營事業」和「非市場政策與作為」,高孔廉質疑美國占盡了便宜,如果華航不是國營事業,美國參議員能透過蔡政府施壓,叫華航去買高價的波音787客機嗎?如果不是「非市場政策及做法」,拜登政府能透過蔡政府施壓叫台積電去美國投資嗎?高孔廉認為,美國根本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政府宣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後,台股沒有出現慶祝行情,6月2日以小跌122點作收,失守16600點,業界反映「看不到牛肉在哪裡?」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曾銘宗等批評,這項台美新倡議是「大內宣」,沒有實質的內容細節。台灣網友在直播平台上冷嘲:「重大成果呢?」、「所以簽了什麼?」、「花錢開聊天室,然後呢?」、「說好的CPTPP呢?」、「沒合約、沒MOU,只有嘴砲也能急著大內宣?」
鄧振中指出,這項台美倡議的架構完整,可作為推動貿易協定的路徑圖;倡議內容以高標準為目標,有利台灣爭取參加CPTPP;這份倡議包含印太經濟架構的所有內涵,有助台灣加速與國際多邊、雙邊經貿協議談判。但這項倡議不涉及關稅談判,重點是利用「堆積木」方式,待推動協議簽署。
ECFA談判代表高孔廉指出,台美新倡議很空洞、層次很低,只能算是個「構想」而已。(資料照,陳明仁攝)
「台美倡議是未進IPEF的補償」 學者:台灣沒有選擇只能全包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顧問趙春山接受《風傳媒》採訪時表示,由於印太經濟架構沒有納入台灣,而經貿又是美國的重要武器,美國為彌補台灣的作法,利用雙邊加強與台灣的經貿關係。由於6月台美雙方第一次會談,要看美國對台灣有何實質好處,台灣最需要的還是要朝向區域整合的多邊關係,比如加入CPTPP擴大國際空間。
鄧振中等了30年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到底牛肉在哪裡?美國對台灣經貿升級與深化是不是空洞口號?台美經貿談判能否邁向「台美BTA」?看來實質內容要等6月下旬在華府啟動新的台美經貿對話,才能夠逐步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