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執政民進黨黨主席補選周日(1月15日)舉行,作為代主席和唯一候選人的賴清德高票當選,但投票率只有17.6%。
賴清德當日晚間說,這是民進黨贏回人民信任的開始,每一張黨主席選票、每一項提出的建議,都將是黨再起的力量;他無比珍惜,必定全力以赴,不敢辜負所托。
現任總統蔡英文因為去年地方選舉大敗辭去黨主席。之後,賴清德宣佈參選,成為唯一候選人。賴清德的當選也意味著他成為代表民進黨參與2024總統大選上最熱門人選。
賴清德宣佈參選後,頻密參加各地舉辦「向黨員報告」座談會,被視為民進黨地方選舉敗選後,黨內能夠力挽狂瀾,延續民進黨政權的第一人選。
外界分析,以「務實台獨者」自稱的賴清德,下一步何時參選總統,如何找回民進黨支持者將受到關注。
「兩岸合作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
作為新任民進黨黨主席,輿論認為,賴清德肯定會代表該黨參選2024總統大選。 因此,他的「統獨」立場及中國政策也開始受到檢視。
根據報導,2013年,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訪台,賴清德是當年唯一親自出面接待他的縣市首長。
2014年,賴清德首次訪問中國,在上海復旦大學談話時稱,「兩岸合作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釋出善意。
但他也說,台灣獨立的主張在台灣社會有「極大共識」,即使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能夠被拿掉,但也「沒有辦法解決台灣人民要求獨立的主張」,引發兩岸高度關注。
2017年9月26日,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賴清德在立法院公開答詢時自稱自己是務實的、「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
由於這是台灣首位在立法院公開台獨主張的行政院長,震撼兩岸,並遭致北京嚴厲抨擊。 但他也深獲台灣獨派人士擁戴。
去年初,身為副總統的賴清德與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宏都拉斯新任總統卡斯楚的就職典禮「巧遇」; 去年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後,他前往日本東京參加私人家祭,開啟了台灣政治人物以私人行程拜訪日本的模式。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張峻豪教授向BBC中文解釋稱,賴清德鮮明的「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角色和民進黨的「抗中保台」主張,在去年地方選舉大選間似乎無法再吸引選民。 這些將成為他邁向總統之路的一大挑戰 。
台灣中山大學副教授姚立明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說,蔡英文在其任期剩下的一年半內,面臨如何與賴清德在「黨政」上合作,彼此無私的將好政策及政黨理念落實的挑戰這一艱巨任務。
「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部分」
1月3日出訪帛琉時,賴清德被媒體問及其兩岸路線是否延續蔡英文路線,他的回答是「當然是如此」。此外,談及過去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一事,賴清德回應稱,台獨系指「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台灣的共識。
1月8日他批評台灣有人散播懷疑美國言論,回應說:「如果讓有心人得逞,台灣會很危險。」
張峻豪教授說,賴清德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要彌合去年選舉後,民進黨黨內各派系內部傾軋所造成的傷害。「換句話說,黨主席需要整合民進黨黨內派系,才能往立委提名及總統大選之路前進,」他說。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可能是2023最重要的美中關係預言:華府與北京將尋求對話與和解 | 更多文章 )
但賴清德過去在台南市長(2010-2017)及行政院長(2017-2019)任內,處事風格強硬,受到批評,被認為是擇善固執,比較不接地氣;任職市長時,與市議員及議會關係緊張。 基於他的政治風格,他如何有效整合黨內派系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