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每年底渣產量高達近25萬公噸,以往都是採掩埋方式處理,既浪費土地空間又耗費政府預算,未來將透過處理程序「回收再利用」,逐步投入公共工程使用,全面納入國內循環經濟體系。
底渣再利用計畫 衍生廢棄物循環利用
高雄市環保局表示,底渣是焚化爐燃燒廢棄物後剩下的殘渣,早期都是用掩埋方式處理,近年來已沒有足夠的掩埋場可以因應,開闢新的衛生掩埋場極度困難又預算龐大,故轉而推動「底渣再利用計畫」,將原本廢棄掩埋的底渣,經適當處理後成為再生粒料,並優先推廣於政府的公共工程。
循環經濟是將生產過程衍生廢棄物循環利用,以減少污染排放。因此,將底渣處理後的再生粒料,作為工程粒料之替代材料,除有效減少天然資源的開採外,也可節省掩埋空間,焚化再生粒料使用於道路級配粒料基底層、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CLSM)及磚品等用途,使廢棄物處理體系正常運作,真正落實資源循環再利用。
為配合政院推動循環經濟理念,高雄市已舉辦多場推動及鼓勵公共工程及各管線單位優先使用焚化再生粒料會議,藉由跨局處會議加速協調應用上遭遇問題,並訂定「高雄市垃圾焚化廠焚化再生粒料使用作業要點」,提供各機關使用焚化再生粒料的依據。
首創全國推出「混凝土拌合廠認證」制度
環保局長蔡孟裕強調,為確保添加焚化再生粒料品質,已首創全國推出「混凝土拌合廠認證」制度,透過評鑑、錄影監視、作業流程及品質能力等相關作業,確保添加焚化再生粒料的出廠品質,消除過去對底渣的不良印象,以落實循環經濟政策。 (相關報導: 「底渣資源化」盼消解地方垃圾大戰 雲縣府同意底渣回運製成道路護欄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