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字幕的京劇卻讓戰鬥民族落淚?他們「敲打」出《木蘭》真摯靈魂

睽違4年,由國光劇團與朱宗慶打擊樂團攜手合作的擊樂劇場《木蘭》,自俄羅斯凱旋而歸後,將再度重現於國人眼前。(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那個人,他站在廣場,看起來很嚴肅,他的聲音很大:「去不去?」「什麼時候回來?」「可汗有令,去不去?」「怎麼回來?」「家有男丁者,不論長幼、四肢健全行動無礙者。」「我去!阿爺、阿娘,我不怕,我要去!」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中文世界可說是家喻戶曉,也一度因迪士尼的改編電影,而隨著劇中配樂〈男子漢〉而在台灣民眾心中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而這樣的一齣經典,在「安能辨我是雄雌」千年之後,透過京劇與打擊樂的呈現,再度綻放出全新的生命。

由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與朱宗慶打擊樂團所合作的擊樂劇場《木蘭》始於2010年,顛覆了傳統花木蘭故事「忠、孝」為主的敘事形象,並以打擊樂搭配京劇,形成跨界的全新嘗試,而在經歷3年後,2013年的新版《木蘭》更將兩種元素徹底融合,把原來無法以打擊呈現的段落重塑,朱宗慶樂團資深團員吳珮菁便指出,新版的《木蘭》讓觀眾「已經分不清楚誰是演員、誰是演奏家了」。

20170907-朱宗慶打擊樂團專訪,首席吳珮菁。(顏麟宇攝)
吳珮菁指出,新版的《木蘭》讓觀眾「已經分不清楚誰是演員、誰是演奏家了」。(顏麟宇攝)

新版《木蘭》的成功,當年不但在台灣博得連綿好評,今年更應俄羅斯契訶夫國際劇場藝術節之邀,至莫斯科莫索維特劇院演出,打破語言的藩籬,讓海外觀眾紛紛獻上最懇切的掌聲與淚水。如今,從海外凱旋歸來的《木蘭》將再度把4年前的感動,再度重現國人眼前!

為讓喜愛《木蘭》的老朋友,以及對本劇感到好奇的新朋友更加了解,《風傳媒》專訪朱團資深團員、以擊樂形式呈現「擊樂木蘭」的吳珮菁,以及飾演「小木蘭」、隸屬於朱團二團的李玠嫻,讓他們來解說《木蘭》一劇中各種細緻的匠心獨具。

「能感受她的感受」 呼吸著同一節奏的兩個木蘭

《木蘭》劇中最大亮點之一,便是由吳珮菁詮釋的「擊樂木蘭」與京劇名伶朱勝麗的「京劇木蘭」二者和一,產生主要的木蘭角色形象。對此吳珮菁提到,她們兩人進行了很多次的排練,到兩人在台上時,呼吸是能完全一致的,即便眼神看不到彼此,心靈仍然能契合,也讓她的音樂能一直跟著對方。

2017-09-09-擊樂劇場《木蘭》2013年版劇照,由京劇名伶朱勝麗飾演的「京劇木蘭」(右)與朱團首席吳珮菁的「擊樂木蘭」(左)互相輝映02。(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木蘭》劇中最大亮點之一,便是由吳珮菁詮釋的「擊樂木蘭」(左)與京劇名伶朱勝麗的「京劇木蘭」(右)二者和一,產生主要的木蘭角色形象。(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但吳珮菁也認為,這部分其實沒有那麼難,呼吸的感覺、情緒的張力磨合到了就到了,甚至在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趕赴沙場的《 離鄉》一段,她自己也常演著演著,便落下眼淚,很能領會不知會不會從此一去不回的焦躁,「能夠感受她的感受,因為我們都是木蘭」。

長棍擊出征伐戰陣 團員操演「把身體都逼到極限」

而作為擊樂家,在碰上對於身段、肢體極為要求的京劇藝術時,會遭遇怎樣的衝擊呢?吳珮菁表示,最初大家在肢體方面的表現,都比國光劇團老師們所想像的差很多,為了呈現「十八棍」等京劇功夫,團員一開始也由國光副導演孫元城指導,進行許多如拉筋、蹲馬步等肢體方面的訓練,一開始也是一頭霧水,要學會用身體去記憶。

吳珮菁舉出以十八棍敲打技巧,結合打擊樂來演繹兩軍對峙的《對陣》橋段為例,指出在排練這段時,許多團員不只練到手磨破皮,甚至也有不小心碰傷、撞傷眼睛的情況。她笑著表示,在排演、訓練過程中,常常大家練完隔天都全身痠痛,手舉不起來,走路也變得搖搖晃晃的,「蹲下去撿東西就站不起來了。」 (相關報導: 朱宗慶「JPG擊樂實驗室」 「骨傳導科技」用骨頭聽音樂 更多文章

對於《對陣》一段,李玠嫻也是心有戚戚,她表示,導演當時希望大家把身體都逼到極限,才能模擬沙場上兩軍殺氣騰騰的感覺,對於年輕一輩的演員來說,不僅是身體上的挑戰,心境的模擬又是更加困難,且本段使用的長棍不是傳統樂器,要顧及節奏跟身段都是很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