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任命的第二位閣揆賴清德今(八)日走馬上任,與前人比較,賴清德像極了馬英九當年任命的第二位行政院長吳敦義,都是在政府(包括府院)民意聲望低迷時「臨危受命」,換掉了專家或學者,由政治性或政黨自己人領隊,目標則是隔年基層選舉。不論對吳敦義好惡或評價為何,吳敦義閣揆任內,大概是馬政府最穩妥的二年多,二0一0縣市長選舉順利度過,也讓自己成為二0一二年的副總統搭檔。賴清德能有吳敦義的「命」或政治手腕嗎?
當年吳敦義組閣,四十一位閣員異動十四人,包括傳統八部中的五部,還直接「拉拔」桃園縣長朱立倫擔任副手,不但被民進黨譏笑「乏善可陳」,國民黨自己人都批評「了無新意」、「廖化內閣」。這次賴清德組閣,翻過來轉過去,大風只吹動了兩、三個板凳,連新瓶舊酒都談不上,網友調侃「不過換個瓶塞,竄改賞味期限」而已;若非接任金管會主委的顧立雄不符專業的程度,遠遠超過想像,這次改組大概連找個「話題」都困難。
當年劉下吳上,第一年有金融海嘯,第二年有八八風災;如今林下賴上,國際上經濟形勢回溫,連台股都穩居萬點,雖有風災肆虐,卻無重大人命傷亡,頂多罵罵颱風假放得亂七八糟,淹水淹得沒頭沒腦,但這是地方政府問題,然而,蔡政府聲望下滑速度卻直逼馬英九的第二任後半期,逼到不得不藉內閣改組「沖喜」。
總統窮忙,國有大難
這到底是蔡英文的問題?林全的問題?還是民進黨的問題?與賴清德同屬新潮流系的市議員梁文傑與立委段宜康,都從憲政體制批評,這個總統與閣揆權責不明的體制不改,任誰當行政院長都沒用,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更以胡適祝蔣介石壽的賀文,建議總統少管事。
總統到底該不該管事?該管多少事?當年李登輝總統當政,府內無大事,幕僚總安排他下午去打高爾夫球,打球頻率之高還被媒體臭罵一頓,當時他們的自我解嘲之語是:「總統窮忙,國有大難」。這句話,換到蔡英文身上,民進黨人應該頗有同感。這次改組,蔡英文忙到連部會政次人事都要介入「強力慰留」,賴清德內閣也不知是林全內閣2.0還是蔡內閣變身?
蔡英文不管事,就一定平安無事嗎?再拿前人做比較,當年政治評論家南方朔以《馬政府能夠走出鐵鳥籠和金鳥籠政治?》為文,總結馬劉政府失敗的教訓,除了學者、技術官僚神話破滅之外,最重要的就在提醒,民選總統要肩負起「領導人」的角色,不能再以「二線總統論」自我框限。
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去年蔡政府就任以來一年三個多月的「政策或政治爭議」,蔡英文確實扛起了「領導人的角色」,連一例一休都是她主持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下拍板,她管事的程度已經到了一周一震怒的地步,那如果蔡英文不拍板呢?一例一休會修法通過嗎?年金法案會通過嗎?這些爭議蔡英文若一語不發,會不會招致另一種罵聲:你總統幹假的啊? (相關報導: 羅智強觀點:昨日痛批朱立倫,今日毀諾賴清德─民進黨的做好做滿 | 更多文章 )

政黨必須站隊,政敵勢必清剿
政府體制顯然是大問題,而且,不論總統管事或不管事,都有罵的邏輯。那就要回到政策本質和決策程序,為什麼這一年三個月會鬧出這麼多事?這個問題蔡英文和民進黨都不能迴避,賴清德當然要面對──高舉「改革」與「正義」的大旗,開著推土機一路鏟除「勝選障礙物」,不表示就真的符合改革與正義。最可怕的是,民進黨和蔡英文,當然包括賴清德完全沒有看到自己的「盲點」,這也是為什麼民進黨在野時聲援大埔,執政後卻對反南鐵東移「拖走不理」;在野時動員圓山圍城、支持太陽花,痛責政府逼人民上街頭,執政後轉頭就就痛斥反年改,要嚴格執法,不容脫序,民進黨、蔡政府並未做到蔡英文要求的謙卑與溝通,在他們心目中,「人民的聲音」也是要「站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