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台北市長柯文哲於2015年取消每年1500元重陽敬老金發放後,直到今日,許多長輩仍對柯P有所不滿,紛向里長與議員抱怨,柯市府推出給老人家適用的綜合性「石頭湯計畫」,稱要把收回的錢以「另類」方式還給長輩。北市社會局推出共餐據點,透過政府補助「呷飯」,把退休在家的長輩引誘出家門,柯文哲也笑說,要讓老人之間發揮「保甲制」的連坐效果,誰沒來吃飯就會被其他老人關心,目標是456個里「里里有共餐」。
柯文哲:老人家「要活就要動」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建構城市扶老計畫,要讓老人健康,減少過世前躺在病床上的時間,據統計,台灣人死亡前的床上時間是7年,相當驚人。柯文哲5日上午表示,老人家「要活就要動」,因此,透過據點提供午餐的「共餐計畫」,把老人家「叫出門吃飯」,再讓他們唱卡啦OK、教他們用3C產品、上學習課程、給予醫療健檢等,讓他們「有活有動」,健康老化。
此外,柯文哲還形容,當一位老人家平常都有到據點吃飯,突然一天沒有來時,老人彼此間就會互相詢問今天某某人怎麼沒來,他稱這個是比照「保甲制」的連坐法,透過凝聚老人家的社群,敦促老人家出門。

北市將推綁定悠遊卡的「敬老卡」
此外,北市府也推出綁定悠遊卡的「敬老卡」,未來每人每月都有480元的費用加值,可用於公共交通、兒童樂園、動物園、貓纜等,將公共資源釋放出來。柯文哲表示,捷運每天營運,一天200萬人次搭乘,或一天210萬,不會為捷運帶來太大的成本差異,他認為,要利用此資源,將老人家從家中引導出來做各種活動,而出來活動的誘餌,就是由政府提供午餐,並有餐費補助,讓長輩不用煩惱中午要吃什麼,或是沒人可以陪吃飯,出來吃飯後,就可以順道上課、學3C產品的用法。
此外,社會局也推出多層次的老人照顧系統。第一層次,「健康」的老人家,可以前往社區型的日間活動據點,目前在北市12個行政區共有377家,每日提供午餐,由社會局補助每餐40元,飯前飯後還有基礎伸展運動與課程,目前每個據點平均都有20-25位長者出席,透過長者的Line群組與里長宣導、口耳相傳,已達年1萬人次共餐,但北市有42萬老人家,顯然還不夠,因此,北市府的未來目標是台北市456個里,「里里有共餐」,讓老人家「普遍」會就近出門吃飯聊天、舒展筋骨。
若是健康情況處於「失智失能」者,在經過照管中心評估後,分派前往北市31間老人日照中心,當中有進一步的醫療照顧、專業護理、社工支援、認知課程等,減緩老化。更進一步,身體狀況更不佳者,台北市有98家安養機構,目前有5600個床位提供。
落實老人福利最大問題:人力不足、空間有限
柯文哲表示,以華人的習慣,老人家不喜歡到安養院,因為看來看去都是老人,寧可到西門町跟年輕人打網咖、跳街舞,就感覺變年輕了,因此,他認為,要建立年輕人與老人家共活的機制。像是柯今日造訪的由師範大學全人教育中心申請承辦的老人共餐據點,就可以結合師大學生以必修學分的機制,到據點中協助老人玩3C產品。

不過,至目前為止,在台北市的老人福利服務中,社會局最感困難的,還是照顧人力不足的問題。老福科長葉俊郎表示,目前北市的居服員有600人,照顧人力由原本的日薪制,改為月薪制,較有保障,透過產學合作吸引年輕人入行,也希望吸收原住民與新移民來從事照顧工作。而日前社會局希望吸納身心障礙家庭子女的父母從事廣泛的老人照顧工作,至目前為止,讓照顧人數不往下墜,但在增長上,仍有待努力。 (相關報導: 刪7億重陽敬老金 藍議員轟柯文哲歧視老人 | 更多文章 )
另一個問題是台北市房價高,照護空間難尋。對此,社會局祭出由民間「帶空間」來跟政府申請專案的方式,凡空間通過建管、消防等標準,經錄取,北市給予2-3萬的租金補助,由北市原有的14家老人中心的人員,協助錄取者落實共餐據點的規劃。因此,在空間上,不拘泥於公有空間,民間社團、宗教團體、社區發展協會等,都可以看準老齡化商機,來申請專案,獲得政府補助。據社會局統計,2017年,北市府已耗資1.8億元在老人相關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