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的《十方一念》:歌詞解放體,思考線條錄

十方一念。(香港亮光提供)

當大家翻開這本書,看到裡面都是一頁頁分行的文字,

可能會想:這些是詩嗎?

請先泡一壺烏龍茶,容我娓娓道來。

其實,作者本人對是詩不是詩這問題,也烏龍得很。

這本《十方一念》的作品,來自香港《明報周刊》一個專欄的結集。

當初編輯撥出一整版讓我自由發揮,只希望在純文字以外,

還要添加一點什麼,要有玩味的空間。

當時就想,天下哪有如此好玩的事,我可以寫我想寫的「詩」了,

還可以弄一點視覺效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為什麼是詩?

打從高中開始,便對現代詩著迷,

古典詩詞與現代詩在腦海中融合之後,詩路一直引領著我的思路看世界。

在香港大學修讀碩士的題目是現代詩,同時也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學友,

以義工的心態搞了一本叫《九分壹》的詩刊。

可惜,出版了四到五期之後,因人力財力無力進行到底。

之後,開始了填詞生涯,仍然念念不忘把現代詩的特質,滲透歌詞裡面,

有時候甚至把歌詞當白話詩寫,例如給王菲寫的〈臉〉、〈催眠〉,還有⋯⋯,

只是這場持續二十多年的實驗,也弄出不少從鋼索墮地的犧牲品。

詩事了,詩情未了。

於是,那個定名《十方一念》的專欄,第一時間決定賣詩。

能夠在一本兼備娛樂與人文文化的大眾化雜誌寫詩,是多有挑戰性的遊戲。

首要任務是破除普羅讀者的戒心,別一看見分行的文字, 

就認定是詩讀者、詩學者、詩人那杯茶,與己無關。

其次,就是保持不能寫得太「現代詩」的戒心,讓那杯茶比較容易入口,

像烏龍,在半發酵間引誘人先喝了再算。這其實也是個走鋼索的遊戲。

走了一年左右,忽然靈光一閃,管什麼體裁,管什麼讀者怎麼看?讀者能看到什麼才最重要。

該怎麼寫就怎麼寫,什麼內容以什麼形式表達最有效,就用什麼形式,

要不擇手段,管別人叫這是詩不是詩。

我相信,一個誠懇的作者,如果下筆時先有這是文學還是流行讀物的分別心,

寫出來的東西,還是有計算的痕跡;

一個作者最好的寫作狀態,就是揮灑,沒見過一個人揮灑自在時,還在計較,

這樣寫會不會不夠詩,不夠歌詞,不夠流行,不夠文學。

忠於體裁的定義,就辜負了作品該有的生命。

回到最初的問題。 

是次〈純文字增修版〉取消了原初的配圖,一如煙幕消散, 

還原赤裸裸的純文字,好像更有需要回答,

這本「文集」是詩集嗎?

現在的我會說,為詩與非詩的標準自製一把尺,既有所謂也無所謂;

看的人覺得那是什麼並無所謂,看完了,得著了什麼,才有所謂。

最理想的閱讀境界,是得魚忘荃。

寫《十方一念》,就像寫歌詞時忘記了音符、旋律結構、段落、傳唱度種種限制,而感受、想像、領悟的過程,在腦海中如浪翻潮湧,亂中有序。

所以,在這個習慣以規範換取安全感的世界,為勢所逼下,要替這些分行的文字正名,選擇有二。

一曰:歌詞解放體。

二曰:思考線條錄。

十方一念。(香港亮光提供)
十方一念。(香港亮光提供)

〈序二〉

十方:

東南西北四維上下。

一念:

一彈指有二十瞬間。

一瞬有二十念。

一念含九十剎那。

一剎那含九十生滅。

一彈指間何止灰飛煙滅。

還閃現三百二十萬個將生即滅欲滅又生的靈光。

十方無界天地給了我無字天書

我想用文字來演繹天地的一念

彈指間發生的事情給過我 剎 那 的 感受

我想用 剎 那 的 感 觸 記下生滅間的感悟

想從 一粒沙 看見 三千世界 的浮色實相

想從 三千世界 攝下 一粒沙 的詩情畫意

想 從雜念 生懸念

從懸念 生想念 概念 信念 妄念 正念

一念 一念

又一  念

聯念出

可大可小

可增可減

的心念

留下還值得   念  念    不忘的一念

《十方一念》珍藏版書封。(香港亮光提供)
《十方一念》珍藏版書封。(香港亮光提供)

【林夕如實陳詞—從歌詞解剖愛】

日期:1月14日(14:30-16:00)

地點:承風青鳥(高雄市前鎮區林森四路189號7樓)

 

【林夕書寫歌詞展—都是情緒的線條】

展覽地點:承風青鳥(高雄市前鎮區林森四路189號7樓)

展覽日期:2022.12.22-2023.01.19

展覽時間:10:00-22:00

*作者為香港知名音樂人,製作人,現專職寫作。本文選自作者《十方一念》珍藏版序文(香港亮光),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