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史前碗公」首度亮相 十三行展出古代南島飲食文化

臺灣原住民族與東南亞、大洋洲的南島語族朋友,在千百年前都是一家人。(圖/新北市政府)

臺灣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也是專家學者們公認的發源地,以八里區觀音山麓「大坌坑考古遺址」命名的「大坌坑文化」更被視為南島語族的祖先型文化。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南島食代—古代南島飲食文化特展」,首度展出具有五千年歷史,北臺灣少見的大坌坑文化「碗公」,讓民眾透過史前「食器」認識南島先民的生活智慧。

十三行博物館表示,距今5千多年有批外來移民跨越海峽從淡水河口登陸,帶來農耕知識與精湛的製陶技術,這群被稱為「大坌坑文化人」的先民,徹底改變了臺灣島上的文化面貌。特展展出的這件「碗公」就是出土於淡水區水碓尾考古遺址的大坌坑文化陶缽,口緣上頭有細緻的刻劃紋,主體部分則布滿粗繩紋,呈現質樸的美感,顯示在新石器時早期,人們在滿足「吃得飽」的需求之外,還有閒情逸致製作風格器物,展現獨特的生活美學!

南島食代特展也展出多件取得食材必須用到的「石器」。(圖/新北市政府)
南島食代特展也展出多件取得食材必須用到的「石器」。(圖/新北市政府)

除了吃飯用的「食器」,南島食代特展也展出多件取得食材必須用到的「石器」,不但有農耕用的石鋤與石斧、打獵用的石簇以及捕魚用的槍頭,最特別的是其中一件出土於軍功寮考古遺址的「巴圖」型石器。「巴圖」在太平洋許多地區都被廣泛使用,一般呈扁平的長條形,一端為圓弧形刃部,另一端為柄。除了作為農耕用具,也是毛利人的禦敵武器,更被當作是家族的傳世之寶,具有神聖的宗教意涵。十三行博物館館長柏麗梅表示,從考古出土遺物高度的相似性可以看出,臺灣原住民族與東南亞、大洋洲的南島語族朋友,在千百年前都是一家人,歡迎大家來逛特展時可以細細發掘彼此連結的線索! (相關報導: 石器時代就有癮君子?美國考古發現焦黑菸草種子 最新研究:1萬2千年前的人類就會使用菸草 更多文章

「南島食代—古代南島飲食文化特展」即日起至9月25日於十三行博物館第二特展廳展出,透過「農之南島」、「林之南島」、「漁之南島」、「牧之南島」主題展區,呈現南島語族跨越數千年的飲食文化。更多資訊請至十三行官網http://www.sshm.ntpc.gov.tw或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13hangmuseum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