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危機更有轉機、中國動向舉足輕重!2023年亞洲新興國家經濟情勢鳥瞰

從中國入境南韓仁川機場的旅客被要求進行新冠篩檢。(美聯社)

對於亞洲地區的許多經濟體來說,新的一年可能會歷經坎坷,但隨著企業開始在中國市場之外尋找多元化投資機會,一些經濟體也可能將從中受益。

2022 年本應是全球經濟從新冠大流行中復蘇的一年,但對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來說卻是艱難和充滿挑戰的一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供應鏈持續受阻、中國在清零政策下屢次因疫情爆發而實施的封鎖,以及通脹飆升等問題都抑制了成長前景,並給企業和家庭帶來了經濟和財政困難。

美國聯準會為遏制通脹飆升而大幅加息,也導致一些亞洲貨幣對美元貶值,進而加劇了這些國家的債務問題,侵蝕了它們的購買力,並促使其央行相應地提高利率以支撐本國貨幣。

以貿易為導向的東協經濟體面臨逆風

進口食品和燃料等商品成本的不斷上升,耗盡了許多國家的外匯儲備,並引發經濟危機。在南亞地區,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因陷入債務困境並遭遇國際收支平衡困難,已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援助。

專家認為,2023 年經濟形勢仍將困難重重:美國、歐元區和中國的經濟成長前景下降,融資條件惡化。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均下調了對亞洲新興國家的成長預期。預計新加坡、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以貿易為導向的經濟體將尤其受到全球經濟成長放緩的影響。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表示,該地區的成長將受到外部需求疲軟和貨幣環境收緊的拖累。"隨著外部需求放緩,出口開始下滑,我們預計經濟成長在未來一年將進一步呈疲軟態勢。"她還指出,馬來西亞和越南等以貿易為導向的經濟體在11月已經出現收縮。

標普全球財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比斯瓦斯(Rajiv Biswas)也持類似觀點。他表示,由於美國和歐盟的市場狀況惡化以及中國內需疲軟,東協國家的制造業出口在2023年將面臨更大的阻力。他對德國之聲表示:"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等國預計在2023年會出現較溫和的經濟成長,這將得益於國內需求的持續增加,即使增速會有所放緩。"

取消所有防疫政策,中國經濟將迎來轉機?

作為亞洲最大經濟體,中國預計在2023年只會緩慢成長,亞洲開發銀行最近將其對中國的預測從4.5%下調至4.3%。這個亞洲巨人的經濟發展此前長期受到新冠清零政策的限制以及國內房地產業危機的沉重打擊--北京於2020年對貸款實施全面限制後,房地產開發商一方面拖欠貸款,同時難以籌得資金。

北京試圖通過下調利率以及向銀行注入資金以促進經濟成長。在經過反復封鎖、大規模檢測、長期隔離和人員流動限制後,中國於去年 12 月突然終止了其新冠清零政策。一些限制雖然仍然存在,但隨著大部分嚴格措施的取消,中國國內需求的上升將有望重振該國經濟。 (相關報導: 激勵台灣與全世界被壓迫的人民 《經濟學人》2022年度風雲國家:烏克蘭 更多文章

這也將令一些依賴旅遊業的東南亞國家,比如泰國從中受益。埃雷羅說:"由於缺乏中國遊客,這些東協國家的遊客數仍然低於新冠疫情爆發前。""雖然我們不會期望中國遊客人數能重返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可以預期的是,如果中國開放,情況會有所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