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永續創造高收益,真的是這樣嗎?
近年來永續(SDG),企業社會責任,ESG風向被連番帶起,關注局勢變化的,你想忽略都不行。以台灣來看,雖說什麼企業社會責任(CSR)評鑑早已行之有年,但把「永續」這個題材大規模推廣,時間點大約落在2018至2019年左右,由幾大財經媒體起頭帶風向,一時間幾乎產官學研乃至企業與個人,都可以來點SDG,不然就會跟不上時代趨勢。
永續的普及化當然是件好事,至少同樣一天24小時,少點無謂的政論口水戰,多談點環境,社會責任與氣候議題,相信對公民素質的培養,競爭力的提升,多少會有幫助。雖說這之中難免有投機之徒,藉著「漂綠」(green washing)和「漂永續」(SDG washing)來達成一些其他的目的,但實質上根本沒有投入相關的行動,這樣自然只是在獲取虛名,並不會對社會與環境帶來正向的影響力。
無論是早期的CSR還是最近的ESG,抑或是在不同產業領域的倡議,諸如銀行界的赤道原則,金融界的責任投資原則(PRI),建築界的WELL和LEED認證,以及大型企業間提倡的RE100或氣候風險因子等,萬本歸宗,都是源自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延伸。作為一個二戰後「看似」最重要且統籌全球重要議題的機構,自然被期許要一肩扛起那些充滿著動態變化,需要極其複雜的利害關係人議合,方能解決的問題:貧窮,飢荒,教育普及,性別平等,經濟發展,氣候變遷⋯⋯
解決問題需要投入資源,但永續這個概念有趣之處就在,他不期待,也不可能有特效藥,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貧富不均或氣候變遷,SDG與其說是政治正確的方針,不如看成一種資本主義的典範轉移,從過去大家都在討論怎麼賺更多錢,慢慢的開始會去關心,怎麼賺有意義的錢?
誠然,對企業來說,EPS(每股盈餘)還是最重要的,無論談社會責任,B型企業,影響力商模⋯⋯五花八門的永續之前,財報上要有獲利能力是先決條件,一間公司如果自己都養不活自己,談何永續?更遑論去創造有價值的影響力。

曾經有個剛被哈佛錄取的年輕人,聽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慈善演說後,滿腔熱血也想投入公益事業,立刻去偏鄉,去發展中國家,投入自己的青春與精力。比爾蓋茲聽罷,委婉一笑告訴這位年輕人,你不應該這時候去作公益,你應該先去把世界上一流的知識與技術學到手,最好還能在商場,職場歷練幾年,結交全球最酷的人脈⋯⋯到時,你再來作公益,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益。
「作公益比賺錢難多了,你連賺錢都不會,還做什麼公益?」
以上當然是個未經證實的故事,同不同意也見仁見智,但不妨礙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核心觀念:如果你連財務的永續都做不到,環境永續,社會永續⋯⋯那不是一間公司當下最需要煩惱的事。
當然,不用煩惱不代表就不重要,SDG既然已蔚為風潮(又漸漸成為法規要求),企業經營自然需要力求合規,而滿足基本標準後,還是趕緊開源節流,創造營收,先EPS再ESG吧。 (相關報導: 美國半導體業起內鬨:補貼國內製造天經地義,為何晶片法案讓大家急跳腳? | 更多文章 )
國際上的主流投資圈子,不少聰明的投資人與機構,紛紛懂的布局未來,講求長線的價值投資,風險管理中也會納入氣候,社會,公司治理等因子,若再加上諸如巴黎氣候協議,淨零碳排路徑,政府端出對再生能源的補貼政策等加持,既符合SDG又有高收益的產業也又不言而喻。只不過,別以為搭上永續就一定能受到青睞,對於精明與前衛的投資人們,雖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可以吸睛,滿足ESG指標的產品與服務也絕對有加分,但本業獲利是否穩定成長,交出的APY或ROI是否漂亮,仍是重要,喔不,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投資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