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試圖攻克的保育物種難題:世上僅存兩隻北方白犀牛,而且牠們都是母的!
羅津和弗圖是世上僅存的兩隻北方白犀牛。(BBC中文網)
羅津(Najin)和弗圖(Fatu)是世上僅存的兩隻北方白犀牛。
它們都是雌性,是兩母女,居住在非洲肯亞的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保育員詹姆斯・姆溫達(JamesMwenda)說,他每天都在想像,成為自己種族最後一員會是什麼感覺,「看著它們就感到不高興」。
雖然它們快要絶種,但一些保育員似乎已經找到一個方法,拯救它們。
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位於肯亞山下的國家公園,每天早上霧氣都會從山上飄到地面。羅津和弗圖住在一個圈養地,但姆溫達每天清早都會帶領它們在平原吃草和休息。
姆溫達說:「弗圖會在草叢內睡覺,而(它的母親)羅津就會在吃草。她十分喜歡吃,會吃到飽為止。」
「它喜歡我們摸它的肚子,它會感到很輕鬆,也會大力地呼吸著。」
北方白犀牛是一個獨特的亞種,它們進化出更寬的嘴巴,以在其自然棲息地沼澤平原上的草地上吃草。它們原本生活在烏干達、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但多年來的偷獵令它們的數量不斷減少。
北方白犀牛是一種很特別的次品種,它們發展出較闊的嘴部,讓它們吃到在自己自然棲息濕地的草。
你可能以為羅津和弗圖都在肯亞出生,但它們的出生地其實是捷克。1975年,隨著北方白犀牛的數量開始下降,捷克的王宮鎮動物園(DuvrKralovezoo)引進了六頭北方白犀牛。
斯泰思卡爾(JanStayskal)曾為王宮鎮動物園工作,他回想起當時,他的同事想盡辦法,希望找出幫助這些北方白犀牛的最好方法。
而最好的方法,當然是透過自然繁殖和交配,1977至1983年間,動物園成功協助這些北方白犀牛產下了三頭小犀牛,但之後要等待六年,才有下一隻小犀牛出生,也就是羅津。羅津之後,要再等待11年,才有下一隻北方白犀牛出生,也就是弗圖。
這種出生率仍然十分低,無法取代那些去世的北方白犀牛,動物園也面對一個問題:雄性的犀牛先後開始因為年老相繼去世。
動物園知道,拯救這個物種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實驗室以人工方式受孕,因此他們尋求外界幫助。
德國動物繁殖學家托馬斯・希爾德布蘭特(ThomasHilderbrandt)說,他的團隊從一隻雄性犀牛抽取精子,再植入雌性體內。聽起來容易,但犀牛的體積龐大,因此動物園需要出動起重機把犀牛吊起來,希爾德布蘭特的團隊才能接觸到這些犀牛的生殖器。
他們成功抽取雄性犀牛的精子,並存放在德國的超低溫冷藏庫。但這個方法仍然無法令任何雌性犀牛受孕。
斯泰思卡爾說,他的團隊後來想到可以把犀牛運送回它們的自然棲息地,可能會有助它的繁殖。就是這樣,羅津和弗圖,連同當時唯一兩隻雄性犀牛森尼(Sunni)和蘇丹(Sudan)在2009年被送回肯亞。
保育員姆溫達說,最初犀牛之間有交配的跡象,但始終無法懷孕。希爾德布蘭特之後在2014年到訪肯亞,發現當時14歲的弗圖的子宮因為早前受到感染,已經完全受損,不可能懷孕。
同年,森尼因為年老死亡,而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也在2018年去世。
情況發展到這裏並不樂觀:世上只剩下兩隻無法生育的雌性北方白犀牛,而雄性更已經完全絶種。
這種「試管犀牛」似乎是拯救這個物種的最後方法,但要這樣做,就要先成功採集雌性的卵子,這個過程並不簡單。
情況並不是完全絶望。希爾德布蘭特留意到,羅津和弗圖仍然有繼續排卵,因此他有個想法:我們可以採集兩隻雌性犀牛的卵子。之後利用早前已經採集到的犀牛精子,進行體外受精。
這種「試管犀牛」似乎是拯救這個物種的最後方法,但要這樣做,就要先成功採集雌性的卵子,這個過程並不簡單。
這個過程不容易,是因為北方白犀牛的子宮在雌性的體內深處,從來沒有人成功這樣採集卵子。
希爾德布蘭完全明白他們不一定會成功。「但我希望我們可以感覺到,已經做過所有事情去拯救它們。」
保育人員為它們的直腸消毒,確保把糞便清理乾淨,然後放入特別的儀器。
2019年行動當天,保育人員把弗圖和羅津麻醉。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負責人理查德・維涅(RichardVigne)說,兩隻犀牛在圈養它們的安全圍欄中間的一種遮陽篷下,躺在用稻草做成的牀上。「它們逐漸進入睡眠狀態,保育人員就開始工作。」
「我們為它們的直腸消毒,確保把糞便清理乾淨,然後放入特別的儀器。」
這部儀器是一支以不鏽鋼造成的長條,末端有一枝針,保育人員需要把它引導經過犀牛的直腸和其他器官,抵達卵巢。長條長約兩公尺,希爾德布蘭特利用一個超聲波鏡頭觀看儀器在犀牛體內的情況,同時把針引導到卵巢。
他說,北方白犀牛的卵巢大小與一個小馬鈴薯差不多,但卵巢旁邊是一些血管,粗幼與小孩的手臂差不多。「如果不小心插破血管,就很可能把犀牛殺死。」
北方白犀牛的卵巢大小與一個小馬鈴薯差不多,但卵巢旁邊是一些血管,粗幼與小孩的手臂差不多。
幸好,採集卵子的行動成功。希爾德布蘭特的團隊從卵巢內抽取了一些液體,並成功採集了10顆卵子。他們隨即把卵子空運到意大利,利用早前抽取的精子把它們受精。
最後,他們成功製造出兩個已經受精的胚胎,是保育員首次利用這個方法為北方白犀牛受孕。希爾德布蘭特說,他們為成功找到一個拯救這種犀牛的新方法,感到十分高興。
但之後的問題,就是找一個子宮,把胚胎植入,讓它可以生長。
如果一切順利,經過16個月的懷孕期後,首只小北方白犀牛有望在兩年後出生。
弗圖和羅津都因為醫學原因不能擔任這工作,因此這個重擔需要交給北方白犀牛的近親,也就是南方白犀牛。這兩種犀牛過去在野外也曾經交配過,因此希爾德布蘭特認為把北方白犀牛的胚胎植入雌性南方白犀牛的子宮可行。
到了這地步,團隊面臨著時間的挑戰,也就是盡快找一頭適合的雌性犀牛作為代母。首先,他們要把已成功受孕的卵子從歐洲運回肯亞,之後預計可以在今年年末或明年初,把它植入代母母體。
如果一切順利,經過16個月的懷孕期後,首只小北方白犀牛有望在兩年後出生。
斯泰思卡爾說,希望弗圖和羅津有生之年,這只小犀牛可以出生。希爾德布蘭特解釋,這是因為北方白犀牛通常在非洲中部的沼澤地生活,而南方白犀牛就在非洲南部較乾燥的地方生活,因此兩者的生活習慣完全不同。
希爾德布蘭特說,正是因為這樣,新生的北方白犀牛必須由弗圖和羅津照顧,而不是南方白犀牛的代母照顧。
採集卵子的行動成功,也讓保育人員再多次嘗試,至今已經進行了五次採集。
斯泰思卡爾說,雖然保育人員現在只有兩頭雌性北方白犀牛,但保育工作相比六年前進展了很多。
由於第一次採卵手術的成功,後來保育人員多次嘗試,至今已經進行了五次採集。
因此,總的來說,弗圖和羅津已經生產了九個有望成為新生犀牛的胚胎。這些胚胎目前在超低溫冷藏,等候合適的代母。
而雖然保育人員目前只有從數頭雄性犀牛採集的精子,他們還有12頭沒有血緣關係的犀牛的皮膚細胞,利用幹細胞技術,他們可以令這些細胞發展成精子和卵子。這意味著,未來這些北方白犀牛會有一個多樣的基因庫,讓它們可以健康成長,不受近親繁殖帶來的問題影響。
希爾德布蘭特形容,北方白犀牛是很雄偉的動物,人類卻把幾乎把它們滅絶。「現在,我們有工具,希望把它們帶回世界。」
而這些人工受孕的北方白犀牛胚胎,正可能就是新生代的開始。
更多新聞請搜尋🔍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