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被關切的話題應該就是:下周一(12日)後能否「微解封」?雖然目前看起來已露曙光,官方口徑也放鬆放軟,有朝向「微解封」甚至解封降級走的味道,萬一未來幾天確診人數上揚,則三級警戒可能要持續。不過,在防疫「鷹派」與「鴿派」爭議之餘,對新冠的看法可能有調整的必要了。
解封與否的鷹鴿派之分
這波新冠疫情再起,雙北進入三級警戒超過一個半月,全國進入三級警戒超過一個月,下周如果不能解封或至少「微解封」,以每次三級警戒延長是以2周為單位而言,就是要持續三級警戒至少到7月26日,等於全台的三級警戒持續2個月,雙北當然就更久了。
對是否該解封或至少「微解封」,就如聯準會對何時該升息遏止通膨類似,也有鷹鴿之爭─鷹派是不惜一切代價(拉高利率、全面封城)的要驅趕、或是說「餓死」通膨(病毒),鴿派則是傾向權衡代價後作出較平衡、溫和的決策。日前北市的「夜市微解封」引來的爭論與喧囂,雖然其中是有不少以批柯為「志業」兼營利的網軍、1450,但從中還是可看出兩造對解封與否幾近對立的看法。
雖然相較於國外的封城(四級警戒),三級警戒還算是相當「仁道」,民眾仍可自由出門、購物、上班、戶外運動、甚至「逛大街」….,當然,一定要戴口罩、禁止群聚,即使如此,許多民眾還是受不了、唉唉叫,盼儘快解封(或微解封)如大旱之望雲霓,決策單位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相當大的解封壓力。
紓困遺漏的地下經濟影響上百萬人
政府確實有必要考慮在疫情已控制情況下,逐步放鬆警戒:不論是解封、微解封、各地區採不同管制措施等,都該考慮評估;不過,不是為了怕經濟數字「不好看」,更不是為了一般民眾「受不了」,而是為了那些生計受影響、甚至難以維生的民眾。
國外封城時對經濟的衝擊,幾乎是普遍又廣泛,不僅餐飲等服務業停擺,連生產事業都喊卡,以美國而言,短短2-3個月,失業人數就飆二千萬以上;但台灣這波的三級警戒,則是受影響的人口、產業,差別非常大─有一部份是幾近完全歸零,如觀光、藝文表演、娛樂….;有些是營收大跌,如改外帶的餐飲、百貨;有些則是基本不受影響者,軍公教、大部份製造業生產等員工薪資如常發放。
政府花數百上千億元發紓困金,就是為了支持那些生計受影響者,但實際上,其中存在著相當大的「黑數」─許多自營、打零工、擺攤、藏在地下經濟謀生者,未必能受惠於紓困,依照過去官方或學者的調查,被歸類於地下經濟從業者的人數至少在50萬上下,加上家庭人口則至少是百萬以上。疫情穩定應考慮解封或微解封,這些人生計的維持應該是最值得也必需考慮的因素。在北市夜市微解封時,曾引發支持與反對的兩派鄉民大戰,雖然各有執著,但那句「恐怕餓死比病死多」的話,在現實情況下確實存在、是該擔心與考量。
與病毒共存,面對疫情態度要調整
至於為保整體經濟成長而解封,則是大可不必,這波三級警戒雖然會影響成長,但大部份生產、出口都維持正常,一度擔心影響供應鏈的苗栗京元電子群聚感染案,也算是成功控制、並未影響供應鏈。那些受影響的服務業也作業量維持一定程度的營運(改外帶、轉型),甚至有些產業反而因疫情受惠,因此不必為區區幾個經濟數字好看與否,在不該解封時解封,去年美國算是為此吃足苦頭。
不過,政府與民間可能都要有心理準備:在解封或微解封後,疫情可能反覆起伏,國外幾乎都經歷這種起伏4、5次,亞洲國家近來也再次面對疫情再起的衝擊。在病毒已經深入社區後,台灣大概也難避免這種疫情反覆起伏。但現實的是:想藉著嚴厲的警戒甚至封城完全把病毒清零,大概已不可能,這與當年藉著高利率把通膨「擠出」經濟體後,即可一勞永逸不再有通膨完全不一樣。那些希望毫不放鬆、維持更長期的三級警戒就能把病毒清零而且一勞永逸者,大概很難如願。 (相關報導: 下周解封?「1關鍵」曝光 黨政要角:確實在考量,但仍有變數 | 更多文章 )
上月星國官員撰文指出,「人類永遠無法擺脫Covid-19」,因此星國「決定接受與病毒共存」,將三管齊下打造疫情後的新常態。星國政府採取的方式是:普打疫苗、快篩普篩更方便、強化治療。或許,台灣也該看看、想想:這3點我們作到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