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弓、雄風、萬劍飛彈功臣都有他!最神秘中研院院士,原來是國防幕後推手

五十年來,蘇玉本甘居幕後,無論獲得再多獎項肯定,他也始終不改初心,將榮耀歸功於每一位共事的同仁。而他的經歷也證明,默默做事的人,終有機會被看見。

許多人渴望成名,卻未必有相應的實力。 

而蘇玉本,原本可以走一條功成名就的路, 卻選擇了淡泊,默默為提升國家實力奉獻心血。 

身處國際強權角力及兩岸高壓情勢之下,國防實力就是國力的重要核心。過去多年來,身為台灣國防自主搖籃的中山科學研究院,匯集了一群默默無名的研發工程師與科學家,他們的名字不會出現在報章雜誌中,也從不羨慕業界開出的優渥薪資,日復一日堅守崗位,每一次的創新與突破都是一場無聲煙硝的勝利,提升了台灣的防護實力,有效嚇阻威脅。 

中科院飛彈火箭研究所顧問蘇玉本,原本也是這群無名英雄的其中一員。他在一九七四年進入中科院服務,先後擔任衝壓引擎組組長、第二研究所(現名為飛彈火箭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等要職,他領導開發的火箭飛彈系統,在全球相關領域中擁有明顯的領先地位。但是在專業領域之外,外界幾乎沒有聽過他的名字。 

沒想到因為二○二二年獲得中研院院士的殊榮,讓他的名字一夕之間躍上媒體,大眾也才赫然發現,原來我國飛彈系統,如:天弓一型、雄風三型、雄風二型、萬劍,背後都有他帶領團隊奮鬥的身影。 

從小深具「動手」精神 

在碰面之前,蘇玉本已將採訪題綱的擬答寄回;採訪完成當天晚上,我們又收到一份更加詳細的訪談摘要,科學家的勤奮與自律精神一覽無遺。 

從小在農村長大,蘇玉本心中一直有個清晰的畫面:農民將辛苦收割下的稻米倒入風鼓打稻機,稻穀中的空穀及雜物便被快速剔除,只留下飽滿的米粒⸺宛如魔法一般神奇,不僅讓他對機械協助人力的功能留下深刻記憶,也點燃了他對機械的濃厚興趣。 

憑著本能與喜好,蘇玉本從小就深具「動手」的精神,家中的鐘、錶,幾乎都被他拆開研究⸺儘管他自嘲「當然沒有修好過」,但他無師自通地學會修理腳踏車與電器。 

因為從小對機械的熱愛,考大學時,蘇玉本順理成章地進入成功大學機械系就讀。 

開啟一生志業的起點 

「成大對我的人格養成影響很大,」蘇玉本回憶,當時機械系一百五十個新生都住在同一棟建築內,大家同吃同住,在成大純樸又自由的校風中,即便老師上課鮮少點名,卻幾乎沒有人缺課。這種自律向學的氛圍,讓他悠遊於工程圖學、機動學、熱機學及熱力學等學科之間,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 

成大畢業後,蘇玉本考上台灣大學機械研究所,他選修了自美歸國短期客座教授楊源生的課程。畢業前,他與對方聊到自己對未來就業的不確定,當時正受聘擔任中科院顧問的楊源生便推薦他到中科院第二研究所,從事飛彈與火箭方面的研究。 

憑藉著從小對機械的熱愛,蘇玉本(右四)進入成大機械系就讀,在自律向學的氛圍中徜徉於工程圖學、機動學、熱機學及熱力學等學科,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之後更在就讀台大機械研究所時,到中科院第二研究所從事飛彈與火箭方面的研究,自此開啟了他貫徹一生的志業。
憑藉著從小對機械的熱愛,蘇玉本(右四)進入成大機械系就讀,在自律向學的氛圍中徜徉於工程圖學、機動學、熱機學及熱力學等學科,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之後更在就讀台大機械研究所時,到中科院第二研究所從事飛彈與火箭方面的研究,自此開啟了他貫徹一生的志業。

當時正值自主國防科技需求殷切的年代,一九六九年剛成立的中科院是國內唯一的國防科技研發重鎮,再加上所學正可派上用場,幾乎每個人都充滿朝氣與使命感,而在那時進入中科院服務的蘇玉本,自此開啟了他貫徹一生的研究志業生涯。 

帶著好奇心去創新 

蘇玉本在中科院學到的第一課,是要勇於接受挑戰,不要局限於既有的能力或知識範圍。  (相關報導: 消失的中線》老美掐好時機鬆綁軍售,打造「台灣堡壘」讓中科院挨悶棍 更多文章

求學時,蘇玉本修過流體力學的課程,但僅限於不可壓縮流,氣體流動速度與密度變化較低,而飛彈或火箭在空中飛行面臨的,是氣體流動速度和密度變化較高的可壓縮流,涉及高速飛機、噴射發動機、火箭引擎等領域,必須透過自學來補足知識落差。